古聞港食/參歸豬心湯\蕭欣浩

  假期遊高雄,看地圖尋味。夜市遊逛,木瓜牛奶、東山鴨頭吃喝一輪,人多繁雜,想找小店稍坐,一看手機,早有標記。小店主要出售豬、雞內臟,食客往來,店家繁忙,先點餐,菜上桌,後埋單。炒骨髓汁濃肉滑,配葱惹味。再嘗麻油豬心,脆爽油香,難得一吃。

  初吃豬心,同於高雄,新鮮現製,單配冬粉。豬心剛熟,冬粉吸味,清爽味美。古人吃豬心,不見得複雜,明代《上醫本草》記食療醫方,治「急心疼痛」,做法如下:「用豬心一枚,每歲入胡椒一粒,同鹽、酒煮食。」胡椒煮豬心,用鹽、酒調味,現代也不難張羅烹煮,每年只需吃一次,可視作飲食強身。身體如有不適,還需及早求醫。古人進食豬心,多與醫治相關,如宋代《太平聖惠方》提到「治風邪癲癇」等症,可用「豬心羹」。

  明代《景岳全書》談到「團參散」,同具食療功效,「治心虛血熱、自汗、盜汗」。材料為雄豬心、人參和當歸,人參和當歸等量,磨成粉,做法談到:「用雄豬心一個,切三片,每服二錢。以豬心一片,煎湯調服,或用水煎服亦可。」材料既定,豬心、藥材可先煮成湯。或吃時,清水加料,煮熟即用。烹煮時間長短,影響出味程度,各取所好。

  相近材料,現代見「藥燉豬心」,人參、當歸不缺,更添川芎、北芪、紅棗、枸杞子等料,調入薑、鹽、米酒,入盅燉煮數十分鐘,秋冬暖身,春夏補身,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