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紛飛/諾貝爾獎博物館二三事\小冰

  圖:位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博物館外觀。
  圖:位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博物館外觀。

  位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博物館,展覽由一個個的櫃位組成,展出不同獲獎者的科研成果和生平故事。天花板上一條滑道徐徐劃過,逐一展示出各位科學家的頭像。

  展品包括諾貝爾發明的雷管,部分科學家用過的笛子、圍棋、手風琴、登山鞋,以至洗衣液容器等。科學家們大都生性活潑,興趣廣泛,登山,踢球,下棋,唱歌,練琴,都是激發他們思考和探索的源泉。科學是深奧的,但是想不到,那些發明竟然源自生活。

  經濟學博弈論的Game Theory,他的靈感在下圍棋時產生;醫學家Tasuku Honjo,他人生的座右銘借鑒於中國漢代光武帝的「有志竟成」這四個字;另有一位經濟學家,他的理論源自於在洗衣店洗衣服時與一位顧客聊天。

  來過諾貝爾博物館的中國人,大都對屠呦呦專櫃和莫言專櫃印象深刻。二○一五年,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研究中取得的成果,獲諾貝爾醫學獎,專櫃裏展出了她的中文研究手稿。莫言是二〇一二年的文學獎獲獎者,他的中文版專著《蛙》《紅高粱家族》以及其他十五本著作整整齊齊地陳列在那裏。

  科學家們善於思考,他們在不起眼的生活中發現定律,產生想法,進而執着地追求,探索出有益的物質。物理、化學、生物醫學,這些領域的評選指標是杠杠的,產品造福人類,也符合諾貝爾的心意,評選結果沒有爭議。

  諾貝爾獎的誕生推動了科學的發展,獲獎者的思維和發明推進着人類進步,滿足社會各領域的需求,給民眾帶來好處。唯有先進武器的發明,徹底顛覆了諾貝爾旨在用以制止戰爭的初衷。另,人們對諾貝爾和平獎的評選,也因標準各異產生爭議。

  最受爭議的是一九七三年的和平獎,頒給美國的基辛格和越南的黎德壽,旨在鼓勵他們為持續和平提供動力。然而結果引起極大反對聲,甚至導致評獎委員會的兩名委員辭職,最後連基辛格和黎德壽兩位當事人也婉拒到奧斯陸領獎。館內還有一個細節,當年曾經有人提議把和平獎頒給希特勒,連希特勒自己都說提名是對他的諷刺。可不是,太諷刺了。

  諾貝爾是一位科學家也是一位劇作家,他的發明專利高達三百五十五項,包括炸藥的發明。一輩子沒有結婚生子,他把所得獎金全部投入獎勵基金。除了和平獎和經濟學獎是後人添加的,所有獎項都由他親自創建。

  參觀結束走出展館,一個女孩塞來一張配有我們照片的「斯德歌爾莫街頭新聞」。她「快閃」地拍下我們走出大門時的鏡頭,並做成看似新聞的「報道」。與她莞兒一笑,我誇她會玩,會幽默,會給人帶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