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 園/「周杰倫」蜘蛛\蓬 山
「稻香朱園蛛」「夜曲王園蛛」「星晴艾蛛」……十六個蜘蛛新物種,因為獨特的名字走紅了。這也難怪,牠們的名字自帶流行元素,那就是全部來自周杰倫的歌名。這並非網民的惡搞,而是經過權威學術認證的正式名稱。
這項看起來頗具「行為藝術」色彩的科學研究,出自貴州銅仁學院教授米小其之手。作為一名「八○後」,他毫不掩飾自己從大學時就是周杰倫的「粉絲」,坦率承認為這批蜘蛛命名時「夾帶私心」。
其實,類似做法早有先例。按照《國際動物命名規約》,發現者擁有對新物種的命名權。二○一九年,兩名河南青年科學家,將在四川甘孜發現的一個叉襀科新物種,命名為「胡古叉襀」。作者在論文裏明確表示,此舉是為了致敬胡歌、古天樂兩位演員,「藉以感謝他們對中國西部山區環境保護與基礎教育事業的貢獻」。
天文學的命名更加天馬行空。各類天體中,彗星通常以發現者的名字來命名,恆星有一套複雜的編號命名,唯有小行星,可以由發現者來取名字,但必須經國際天文聯合會批准認可,具有唯一性和永久性。人名、地名、物產等,都可以用來命名。比如「孔子星」「李政道星」「中國星」等。三二九七號小行星因為後兩位數字正好是香港回歸的年份,被命名為「香港星」。
也有一些小行星被發現者用自己偶像的名字來命名。如「黃家駒星」「鄧麗君星」「周杰倫星」等。黃家駒在《遙望》唱着:「像碎星閃閃於天空叫喚你」;周杰倫的歌《愛的飛行日記》裏,也有句歌詞「找一顆星,只為了你命名」。還有比命名小行星更貼切的詮釋嗎?
原來科學並不是板着一副嚴肅的面孔。讓科學多一些輕鬆的趣味,多一些「出圈」的科普,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