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漫談】博士教育新生態:全球化與在地化交織共生

●教大重視實踐,圖為教大師生遊覽鳳凰古城。 教大供圖
●教大重視實踐,圖為教大師生遊覽鳳凰古城。 教大供圖

  隨着全球化深入推進,知識的邊界被不斷打破,博士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金字塔頂端亦經歷着深刻變化。

  事實上,博士教育項目正是教大學術研究的核心組成部分,以國際化為發展基石,從招生到教學,從科研到交流,各環節都貫穿國際化的理念與實踐。教大並希望,能將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融合,透過兩者相得益彰、互相促進,以培養出兼具國際視野和本土情懷的優秀人才,繪就出新時代博士教育生態的新圖景。

  現時教大的博士課程吸引了來自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的優秀學生,他們帶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學術經歷和研究興趣,構成多元且充滿活力的學術社群。在教學與科研方面,我們注重引入國際前沿的學術資源和研究成果,鼓勵學生關注全球性的議題和挑戰,通過邀請國際知名學者來校講學、組織國際學術會議和研討會等方式,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和思維邊界。

  此外,教大亦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國際交流合作項目,IOSP國際拓展學習計劃和去年推出的3-month Attachment Scheme是其中的亮點。這些由研究生院資助的訪學計劃,為優秀博士生提供了前往世界頂尖大學交流學習的機會,讓他們親身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術氛圍和研究視域,提升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地實踐用知識解決問題

  在地實踐則是教大博士教育的另一大特色,致力將知識應用至解決現實問題,我們藉與本地機構的合作、社區服務活動,以及企業實習、政策研究等提供實踐機會,讓博士生能更深入地了解社會實際需求,並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不斷提升個人專業能力及啟發創新思維。

  以王柳懿和王芊懿為例,這兩位奧運金牌運動員在教大攻讀教育博士課程,相信也是因為她們看到了教大在體育教育領域的創新實踐和廣闊前景。在教大支持下,她們將以自身運動經驗與教育理論相結合,開展體育教育相關研究,不僅能為其學術研究提供豐富素材和數據支持,也可為香港本地和國家體育教育領域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除了個人實踐探索外,教大還通過「教育+與社會企業家基金(EASE Fund)計劃」等平台,支持博士生開展具創新性及應用價值的研究項目,促進學術成果與社會實踐的深度融合。通過這些平台,學生們除獲資金和技術支持,還能夠與行業專家、政策制定者深入合作,實現國際化理論與在地化實踐的對話。

  教大重視博士生國際化領導力培育,眾多校友已於各自國家或地區學術機構擔任領袖要職。譬如畢業生Dana Abdrasheva博士在哈薩克斯坦一所知名高校擔任副校長,Chan Hum博士於柬埔寨一所高校擔任研究生院代理院長,熊西蓓博士則為廣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

  近年也有愈來愈多教大博士畢業生選擇扎根香港,例如校友陶思思博士,畢業後回歸母校擔任助理教授,展望未來,我們有信心見證更多優秀教大博士畢業生為國際及本土學術界帶來新風貌,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

  ●谷明月(香港教育大學研究生院院長)、連溢(香港教育大學研究生院助理項目經理)

  介紹:本欄由教大校長李子建領銜,教大資深教授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熱點議題、教育趨勢研究,以及教育政策解讀的觀察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