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導致「延畢」 課程未能蟬聯

  2024年的《金融時報》EMBA課程排名於早前發布,KH EMBA竟然榜上無名,原來是因為新冠疫情的關係。

  區敏儀解釋,該排名的評核標準之一,是要訪問學生在畢業後3年的事業發展,然而3年前正值新冠疫情期間,在出入境受限制下,受影響的班級集體選擇延遲他們的學習,暫停課程一年,致使其在2021年沒有畢業生,自然也就無法在3年後的今年有相應的畢業生提供相關數據資訊,因而沒有參加2024年的排名。

  許佳龍笑說,前述所有關於該課程的優點,在疫情期間都變成了缺點:由於大部分的學生都要「飛」到香港上課,無奈當時香港是全世界受疫情影響最大的地方之一,「唔入得又唔出得」,而網課既有時差的不便,亦不符合課程重視面對面交流分享的原則,所以無法繼續進行課程。

  教學方式求變 多參訪前沿企業

  那麼,學院有什麼大計去進一步提升課程質素,在未來重奪「世一」之位?許佳龍透露,除了會繼續以往一貫的做法,他們還會不斷構思如何為學生持續增值,希望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能力、見識、視野以及應變能力,以應對現時變化中的世界形勢。他舉例說,學院團隊留意到,現時環球政治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愈來愈趨向多邊性,「世界愈來愈分化」,因此在課程設計上會側重於這一點,注入更多新的相關內容,讓學生作好準備應對多邊市場和多邊環境。

  隨着人工智能(AI)及各種先進科技的出現,許佳龍表示,現時的學習形式已漸漸變得多元化,不再是純粹簡單的「老師講,學生聽」,而是要走出課堂去看別人怎樣做,因此自新冠疫情後的兩三年間,團隊不斷為課程注入新元素,包括帶學生參訪前沿企業,見識最新的科技發展、管理架構和新思維,「讓同學見到一些與傳統課堂知識、書本知識甚至研究知識不同的新做法。」

  課程亦會帶學生進行實地考察。許佳龍表示,這類實地考察不再簡單地只到訪個別公司,而是整個地區性的考察,例如考察一些新興地區市場的經濟發展動力,了解當地的人民文化質素如何影響商業發展方向,以及所作的選擇會有什麼影響等,「這種親身體驗對於將來學生進一步發展個人事業和開拓生意版圖,絕對會有更正面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