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規劃彈性 加快土地開發

  經民聯、民建聯與地產建設商會等昨日合辦「精簡發展管制措施 提升建造成本效益」論壇,建議政府在市區重建上引入「白色規劃」,將指定區域不限制土地用途,令土地用途更靈活。政府積極回應業界精簡發展流程建言,在法定程序和行政程序上拆牆鬆綁、力促發展,成績有目共睹。當前地產市道復甦勢頭仍弱,更需政府業界以發展為要、為市場注入更多活力,政府可在確保公共利益、遵守城規原則前提下,吸納業界「白色規劃」等建言,以市場力量釋放市區重建潛力,落實土地房屋供應「提量、提速、提效、提質」目標。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在土地房屋供應上將「提量、提速、提效、提質」,建立穩定、能持續增加供應的長遠計劃,並掌握供應主導權。為此,由發展局領導的「精簡發展管制督導小組」積極回應業界建言,並通過政府與業界溝通常設機制「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轄下成立的聯合小組委員會,加強與業界合作,以「促進者」思維,分別從法定程序、行政程序上拆牆鬆綁、精簡流程,涉及城市規劃、收回土地、填海、道路和鐵路工程等,大幅精簡土地房屋發展程序,令一般項目由「生地」變成可建屋「熟地」的時間,由最少6年減至4年,新發展區等大規模項目,由13年大幅減至7年,有效增加了土地房屋供應,有力促進北部都會區等發展。

  當前樓市行情低迷,政府與業界正積極行動、為市場注入更多活力。此次論壇上,有業界建議政府借鑒新加坡1995年正式推行引入「白色地段」的概念、實施「白色規劃」,即政府將指定區域,不預設土地用途,而是由市場決定用途,政府只在「白色地段」的賣地或招標條款中,列明各種發展必須符合的參數和要求。這種新安排可充分體現城市變化,發展潛能會更完善,讓市場決定土地最合適用途。

  業界認為,本港市區重建壓力大,超50年樓齡樓宇已接近1萬幢,並以每年500幢速度增加,舊區重建不能單靠市建局,亦需私營市場參與,但建議政府可放寬給予業界更多使用土地用途的權限,如以前大廈會預留後巷位置、用來鋪設供水管、走火警或棄置垃圾。如今後巷已失去原有價值,未來市區更新可將上述用途納入建築物範圍內,另政府要增加地積比例,發揮最大土地潛能。

  對於業界引入「白色規劃」建言,發展局副局長林智文昨日回應時表示,在不影響建築安全標準下,「白色地段」可以在土地規劃上有一定的彈性,是值得研究的方向。政府對業界引入「白色規劃」、讓市場力量更多參與土地用途決定的建言,持開放態度,值得肯定,政府要在確保維護發展管制必要標準、前瞻考慮香港未來發展潛力和公眾利益的前提下,以「促進者」思維,積極與業界溝通,吸取可行建議,進行小範圍試驗,有序加快土地開發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