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新加坡建經濟特區 優勢互補吸投資拓貿易 共建特區大勢所趨 提升兩地競爭力

●新加坡總理黃循財(左)與馬來西亞總理安華在馬來西亞布城簽訂經濟特區協議。 法新社
●新加坡總理黃循財(左)與馬來西亞總理安華在馬來西亞布城簽訂經濟特區協議。 法新社

  香港文匯報訊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周二(1月7日)簽訂協議,將大馬南部柔佛州部分地區打造為「柔新經濟特區」(Johor-Singapore SEZ),旨在吸引投資、增加職位、促進兩國貿易往來與人員流動。《福布斯》雜誌稱,經濟特區是各地促進國際貿易的基石,透過發揮自身特色、吸引適配企業進駐,經濟特區有助釋放商業潛力、提振區域經濟,帶來豐厚效益。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關係並非一帆風順,但總體而言仍是競爭中尋求合作。外間認為,馬來西亞政府希望透過「柔新經濟特區」成為一個重要的區域投資目的地,利用與鄰國新加坡的協同效應,產生出類似於香港和深圳的經濟發展成果,甚至成為另一個大灣區。

  「柔佛州可追隨深圳腳步」

  柔佛州首席部長翁哈菲兹去年就曾表示,柔佛州可以追隨深圳的腳步,「在40年間從一個30萬人口的貧困漁村,轉變為一個擁有1,700萬人口的高科技國際大都市」。

  「柔新經濟特區」面積3,505平方公里,柔佛州現時是全球數據中心樞紐之一,包括Google、微軟和Nvidia等科企,都在當地設有數據中心。分析相信成立經濟特區,有助新加坡獲得充裕土地資源,也利好大馬扭轉人才流失局面,吸引先進人才進入。

  料創造2萬高技術高薪職位

  新加坡總理黃循財與馬來西亞總理安華周二舉行聯合新聞發布會。黃循財稱,「柔新經濟特區」女有助星馬兩國提升競爭力,共同吸引更多投資。安華也表示,兩國合作推動經濟特區的計劃罕見。大馬經濟事務部部長拉菲茲稱,雙方目標是在製造業、物流運輸、旅遊和能源轉型等領域吸引高價值投資,在經濟特區成立的頭5年內,實施約50個項目,創造約2萬個高技術高薪職位。

  在世界各地,不同地區共建經濟特區已是大勢所趨,《福布斯》商業委員會成員、迪拜環球港務公司美洲區負責人約翰森稱,經濟特區是企業進入新市場的理想首選。約翰森表示,多數經濟特區地理位置優越,貿易往來便利,設有優質基建,還配置靈活的監管體系,包括削減企業稅率、免除關稅、簡化審批程序、加快海關清關流程等。優質的經濟特區可以成為物流、貿易和金融中心,幫助所在地實現經濟多元化。

  協議明確雙方角色合作框架

  約翰森認為,參與各方在經營經濟特區時要突出自身特色。與經濟特區發展方向契合的企業,應當是在原材料需求、供應鏈布局、基建交通運作,尤其目標市場等條件上,都與經濟特區的優勢脗合的企業。這些優質的企業進駐能帶來雙贏,企業獲得更豐厚的營收,也成為提振經濟特區吸引力的金漆招牌。

  「柔新經濟特區」協議明確了雙方的角色與合作框架,其中馬來西亞政府將設立基金支持基礎設施,而新加坡政府則提供資金支持,以促進當地企業在特區的擴張。兩國將推刺激措施吸引數十億美元外國投資,又會推行掃碼通關的免護照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