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愈強大 寫作者的原創性愈珍貴
此次論壇上,AI寫作對網絡文學的衝擊與影響亦成為與會嘉賓討論的熱門話題。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北京作協副主席喬葉認為,平庸的作品才可能被AI替代,AI並不會對有質量的寫作產生多大的威脅,「我們可以對新事物抱有好奇心、求知慾,但是也不要太過於大驚小怪。總有一些東西是恒定的、共通的,文學歸根結底是人學,而人性是基本恒定不變的,這也決定了文學不會有本質性的變化。」
「AI的模仿能力越強,對寫作者的要求會越高,在這樣的前提下,寫作者的創造性會顯得愈加珍貴。」喬葉說,寫作者們怎麼理解、體驗、表達自己的「一手生活」,怎樣將各種學習成果應用於創作中,如何讓小號的「我」擴張成長為大號的「我」,並最終形成獨具個性的創作成果,可能會是一條特別漫長的道路。「寫作是一門修行,作為寫作者,我們需要向生活學習、向傳統學習、向人民學習,把自我變得更加強大,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長,只有根扎得足夠深,才能向上生長得足夠高。」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李瑋則認為,應該正視AI對網絡文學創作和傳播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她認為,AI生成內容儘管無法代替原創作品,但其在下游產業鏈轉化方面卻提供了便利,如一鍵生成圖片和視頻。
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南大學教授歐陽友權則呼籲要積極擁抱人工智能。他認為,人工智能或將成為攪動網絡文壇的一條「技術鯰魚」。迄今為止,人工智能創作還沒有特別成功的案例,同時也應看到數字化的轉型、信息化的賦能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人工智能文學與網絡文學合二為一,或將是文學發展的一個方向,人工智能被用於文學創作,應積極地擁抱它,而不是漠視它,更不能排斥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