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動周邊地區共同發展 人才與環境是關鍵

  香港文匯報訊 經濟特區如何帶動周邊地區共同發展備受各地關注。專注歐洲市場的智庫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指出,經濟特區主要透過增加服務需求、建設基礎設施、加大區內業務的外溢效應等方式,令其周邊地區的經濟受惠。CEPR撰文稱,經濟特區的成功沒有「固定配方」,但高學歷優質勞動力、便捷交通以及穩定的環境,都是提升經濟特區發展成功率、推動周邊地區共同進步的重要因素。

  港口成重要基建設施

  CEPR的研究引述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歐亞地區29個主要借款成員國數據顯示,當地的經濟特區從1990年不到100個,增至2020年超過1,150個。研究使用「夜間燈光指數」概念,在經濟學中,由於多數夜間社會和經濟活動需要燈光,夜間燈光強度與社會經濟指標有較強相關性,可以用於分析經濟特區對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CEPR分析,帶動周邊地區共同發展成果較顯著的經濟特區,多數擁有或鄰近港口,相信是作為重要的基建設施,港口利好多種產業發展,尤其是物流、貿易和科技相關領域。成熟的港口亦能運輸豐富的物資,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利好周邊地區。

  分析也指出,帶動效應顯著的經濟特區及其周邊,普遍擁有受教育程度更高、專業性更強的人才團隊,以及穩定且安全的社會環境。人才與環境兩大要素是吸引優質投資進駐經濟特區的關鍵,也是經濟特區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元素。

  CEPR分析指,各地經濟特區可以分析自身背景、確認主要發展方向。長遠而言,完善交通基建設施、加強技術人才培養、發展結合先進技術的高價值產業,相信能夠推動經濟特區發展,帶動其周邊地區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