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暢想】 戰爭代價慘重 和平得來不易
![●圖為日本原爆紀念館中的原子彈模型。 作者供圖](https://dw-media.tkww.hk/epaper/wwp/20250108/TXT_JPG/a17b.jpg)
近期,我參觀了位於日本長崎的原爆紀念館及原爆遺址,這段經歷讓我深感震撼,也引發了我對和平的深刻思考。
原子彈的科技起源於二十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尤其是對原子結構的深入研究。在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恩斯特·盧瑟福提出了原子核的概念,這為後來的核裂變研究奠定了基礎。1938年,德國科學家奧斯卡·哈恩和弗里茨·斯特拉斯曼首次成功地實現了鈾的核裂變,這一發現揭開了核能利用的序幕。
隨着二戰的爆發,各國開始將核能技術應用於武器研發。1942年,美國啟動了曼哈頓計劃,這是一個秘密的核武器研發計劃,目的是在戰爭中研發出能夠改變戰局的武器。曼哈頓計劃集結了大量的科學家,其中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如羅伯特·奧本海默和理查德·費曼等。科學家們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設立了實驗室,進行了大量的實驗,以解決核武器研發中遇到的技術難題。
1945年7月16日,美國在新墨西哥州進行了第一次核武器試爆,代號為「三位一體」的試驗標誌着人類首次掌握了核裂變的實際應用。同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造成了無數平民的傷亡和城市的毀滅。
核武危害不只當代 輻射可致病
長崎的原子彈名為「胖子」,它是由鈾和鉛的混合物所製成的,這一設計使得原子彈的威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根據歷史資料,長崎原子彈的爆炸威力相當於20,000噸的TNT,瞬間造成了約74,000人的死亡,數十萬人因輻射和後續的疾病而受到影響。這場災難不僅改變了長崎的面貌,也讓全世界對核武器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原子彈的科技是利用原子核的分裂釋放巨大的能量。
當重元素如鈾-235或鈽-239吸收一個中子時,這些原子核會變得不穩定,然後迅速分裂成兩個較輕的元素。在這一過程中,除了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外,還會釋放出多個中子。這些釋放的中子可以進一步引發其他原子核的裂變,形成一個鏈式反應,這是原子彈爆炸的關鍵機制。
每一種可裂變材料都有一個稱為「臨界質量」的最小質量,只有當材料的質量達到這一臨界值時,才能保證鏈式反應的持續進行。引爆裝置是原子彈運作中的核心部分。高爆炸藥被用於快速壓縮可裂變材料,這一過程是確保有效裂變的關鍵所在。當爆炸發生時,核裂變釋放的能量遠超過傳統的化學反應,原子彈的爆炸威力相當於數千噸的TNT,瞬間產生極高的溫度和壓力,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參觀完原爆紀念館,我感受到一種沉重的歷史負擔。當今的世界依然面臨着戰爭與衝突,無論是地緣政治,還是各種形式的武裝衝突,都讓我們意識到和平的脆弱。原子彈的存在讓我們明白,戰爭的後果不僅僅是個人的不幸,更是對國家未來的巨大威脅。核武器的擴散,使得任何衝突都有可能演變成毀滅性的戰爭,對無辜的平民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我們必須學會珍惜和平,並努力維護它。作為全球公民,我們有責任向社會傳遞和平的理念,讓更多的人意識到戰爭的殘酷和無情。我們應該鼓勵國際間的對話與合作,尋求和平解決衝突的方式,以避免歷史的悲劇重演。
●洪文正(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
簡介:本會培育科普人才, 提高各界對科技創意應用的認識,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機會參與國際性及大中華地區的科技創意活動 ,詳情可瀏覽www.hknete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