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意外單月5死 工會籲改善發牌制度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茗)工業意外向來是一宗也嫌多,工聯職安健協會昨日回顧本港去年的職安健情況時指,單是上半年的工業意外案例已多於2023年同期,11月份更罕見地單月發生5宗工業意外死亡案例,反映儘管各界多年努力,職安健環境依舊差強人意。協會呼籲香港特區政府及僱主積極採取改善行動,包括修訂法例以規範建造業安全管理及改善發牌制度、參考內地於設計階段便融入安全保障元素等,力求實現「零傷亡」目標,同時要加強對因工傷亡工人及其家屬的支援。
指事故頻生源於安全管理不到位
職安健協會主席林淑儀表示,特區政府於去年7月強制要求指定私人建築工程採用「安全智慧工地」系統,但去年全年至少發生30宗致命工業事故,而截至12月有多達23宗涉及建造業,導致25名工友不幸喪生,更凸顯承建商地盤安全管理出現漏洞及監管機構的嚴重疏漏。
截至去年9月,勞工處已完成55,446次工地安全巡查,共發出3,600份停工或改善通知書並提出1,852項檢控,但情況仍未得到改善,「這表明地盤安全管理存在問題,勞工處巡查及現有措施亦未能有效阻止意外發生。」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傑認為,工業事故頻生的根源在於安全管理不到位,總承辦商與次承辦商在資源上的投入並不足夠,前線管理人員未能嚴格執行安全規定,工人所接受的安全培訓嚴重不足,從上至下均有可改善的地方。
倡安全守則強制執行增阻嚇力
他以去年11月於安達臣道一個地盤發生的嚴重高空拋物事件為例指出,有工人在一幢新落成大廈內將大批建築廢料從約十多層樓高處直接掟落,嚴重威脅地盤工人及附近行人的人身安全,揭示施工現場安全管理的重大疏漏及職安教育的培訓不足。他認為需要加強培訓地盤安全管理,並將現時多屬自願性的安全守則改為有強制執行力的法規,以產生阻嚇力。
職安健協會副主席葉偉明指,現時的政府發牌制度存在漏洞,部分企業透過成立新公司逃避停工處罰,認為特區政府可借鑒英國CDM(Construction Design and Management)模式及內地「三同時」制度,在設計階段融入安全保障概念,明確責任與相應人員,確保事故責任可追溯。
餐飲業去年首9月意外1469宗
除建造業外,餐飲服務業於去年截至9月共有1,469宗職業意外,比建造業(1,443宗)還要多,他認為必須正視,尤其是工作期間燙傷等受傷情況,以及研究職場猝死與工作環境的關係。
工聯職安健協會顧問、立法會議員郭偉强認為,目前政府對職業意外工人提供的資源及服務不足,對因工傷亡的人士及其家屬亦缺乏有效援助。」郭偉强指出,去年截至10月,「工聯職安健協會經濟援助」計劃已經援助了94宗案例,其中大部分需要長期接受治療,部分人甚至失業,影響生計,呼籲政府加強支援。他同時促請政府加強巡查及罰則,並完善法例。
另外,不少工人工傷後往往因擔心被僱主秋後算賬而不敢站出來追討及申索權利,林淑儀鼓勵工人多為自身安全着想,勇敢地提出合理訴求,在有需要時可向協會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