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倡引入「白地」概念增規劃彈性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健怡)土地用途規劃是香港發展藍圖重要的一環,樓宇及土地供應問題備受公眾關注。為確保每一寸土地都能地盡其用,配合城市各方面的發展需求,有地產業界在昨日的論壇上,建議特區政府引入「白色地段」(white zone)的概念,將未有具體指定用途的土地作為土地儲備之用,令土地用途更靈活,有與會者說:「之前劃分太窄令到彈性空間太小。」特區政府發展局副局長林智文回應時表示,「白色地段」能讓土地規劃更具彈性,是局方未來研究的方向之一。
香港土地資源有限,因此特區政府在土地運用方面須力求平衡。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政府開展城市規劃時一直沿用《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根據規劃署編輯的文件,釐定各類土地用途和設施的規模、分布、位置需求及用地規定的標準,圖則所涵蓋的地區按土地用途分類,一般分為住宅、商業、工業、綠化地帶、休憩用地、政府、機構或社區用途,或其他指定用途。
盼放寬用地權限 釋市區重建潛力
近年來,香港的樓宇急速老化,全港至今已接近有1萬幢樓齡超過50年的樓宇,並以每年500幢的速度增加。有業界人士認為,舊區重建的工作不能單靠市建局,亦需要私營市場的參與。為提升業界參與的誘因,建議特區政府放寬予業界更多使用土地用途的權限,釋放市區重建潛力。
香港地產建設商會秘書長、立法會地產及建造界議員龍漢標在論壇上,建議特區政府效法新加坡引入「白色地段」的概念,對指定區域不限其用途,同時可考慮商業或其他用途,以充分體現城市變化,發展潛能才會更完善,讓市場決定最合適用途。
龍漢標認為,香港的市區重建適合推行「白色地段」政策,例如過往的大廈之間可能會預留後巷位置,用來鋪設供水管、走火警或棄置垃圾,他指出目前後巷已失去原有價值,隨市區更新,可將上述用途納入建築物範圍內,當舊區拆樓重建時,若能更有效將不同地盤合併發展,並利用後巷面積,新建築物設計及用途會有改善。
他又建議,特區政府應增加地積比例,發揮最大土地潛能,以及增加土審處人手,以加快處理強拍項目。
林智文回應時表示,香港不單面對人口老化,亦面臨樓宇老化的問題,依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以及在不影響建築的安全標準下,「白色地段」可以在土地規劃上有一定的彈性,是值得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