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近日或發生有感地震 須警惕次生災害

  針對西藏日喀則定日縣6.8級地震的成因及後續影響問題,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組織專家研究分析後認為,定日6.8級地震震中位於青藏高原的拉薩地塊內部,距離地震最近的斷層為登麼錯斷裂,距離約11公里,震源機制為拉張型破裂。

  1950年以來,拉薩地塊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21次,最大為2017年西藏米林6.9級地震。此次地震屬於拉薩地塊的一次能量釋放。原震區及附近地區近幾日仍存在發生有感地震的可能。抗震救援層面,多位專家提醒,救援應注意防範次生災害,做好防寒保暖及防高反措施。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專家表示,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造成的青藏高原隆升、地殼縮短增厚和廣泛的高原變形,是控制中國大陸西部構造變形的主要動力學機制。青藏高原南部地區同時受到南北向擠壓和東西向拉張應力作用,高原內部發育有近南北向和近東西向的兩種典型斷裂。在這種強烈地殼形變作用下,拉薩地塊及周緣斷裂帶活動尤為強烈。

  要做好保溫和防高反措施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長高孟潭表示,今次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動非常強烈。距震中67公里的強震台紀錄表明,最大加速度值達到40%重力加速度(0.4g),震中區的震動應遠比這個數值高得多。周邊幾個縣城地震烈度都可能達到六度以上,該地區應急處置有一定困難。他認為,西部山區強震頻發,嚴寒狀況是必須面對的嚴峻課題。嚴寒對救援和災民安置都會有很大影響。進入震區救援,要做好保溫和防止高原反應,尤其是平原地區的應急救援人員進入震區要做好充分準備,保障保暖相關物資。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專家表示,一般來講,一次較大地震發生後,在其震源區及鄰近區域會觀測到餘震活動,這些餘震活動隨着時間的推移,在強度和次數上逐漸減弱,過程中也會存在起伏活動。因此,原震區及附近地區近幾日仍存在發生有感地震的可能。

  中國科協地球物理信息科學首席傳播專家陳會忠分析認為,震中地處青藏高原,而西藏本就是中國發生地震最頻繁的地區之一。通常來說,西藏地區發生地震的主要原因在於板塊運動,尤其是印度洋板塊向北擠壓,造成了青藏高原的地震頻繁現象。他並提醒,本次地震震級較高屬「大地震」,又發生在高原地帶,當地雪山分布較多,因此當地還需注意地震導致的雪崩、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發生。

  ●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