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風生/以新思維開源節流解決財赤\張宇人
進入2025年,財政赤字仍是香港迫切需要面對的難題之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表示,最新赤字預計較去年預算案估算的481億元高,但約在1千億元以下。新一年,香港既要全速推動經濟發展,也要設法恢復財政收支平衡,如何更謹慎管理公共財政,考驗特區政府的智慧,更取決於政府如何利用新思維開源節流。
對於如何紓緩財赤,社會上已有不少不同的聲音,這裏分別就「開源」和「節流」兩方面,談談我的看法。
關鍵期勿輕言加稅
首先針對「開源」,最容易令人想到的就是開徵新稅項,最近坊間最多人談論的是重提開徵銷售稅的可行性,我卻認為簡單加徵銷售稅未必可取,因為其首當其衝將影響零售業及飲食業的中小店舖,對庫房收入卻未必能起到太大的改善,對紓緩財赤作用不大。更甚者,銷售稅的課稅過程涉及複雜的行政工作,程序上是首先由店舖代政府在每宗交易中收取銷售稅,然後再如數交回政府,導致業界需要安排額外人手和時間去處理而導致更多的行政開支。
至於加稅,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加薪俸稅與利得稅。但這類建議應考慮到現時特區政府正以「搶人才」、「搶企業」為政策重心,其中專業人士、大型企業和高淨值人士更是政府爭取的人才重心。盲目加稅不但跟特區政府吸納人才來港發展的政策背道而馳,更有可能令海外優才及外商對進軍香港卻步。
雖說大家都關心如何紓緩財赤,但藥石不能亂投。我的想法是這樣的。首先,在特區政府早前為樓市「撤辣」後,樓市已經有點起色。而且「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亦促使投資者重新進入地產市場。外圍方面,相信香港的銀行會繼續跟着美國聯儲局減息而調低樓宇按揭利率。這幾項因素加起來,令我對樓市在今年開始復甦充滿信心,相信政府從樓宇買賣得來印花稅都會增加。
此外,我亦看好今年香港股市的勢頭。在中央的利港政策及香港金融政策方面的努力配合下,香港股市在去年下半年已經開始穩健復甦,每日交投從數百億元到破紀錄達到5千億元。按目前港股的走勢,我認為今年有機會做到每月日均成交金額過千億交投。因此,政府在股票交易方面所得的印花稅亦有較大可能得到增加。
對於特區政府收入的增長點,其實不必太悲觀,所以紓緩財赤較為務實和可行的切入點,還是在於「節流」。
談到「節流」,一些建議主張公務員減薪或至少都要凍薪,但亦有反對意見指這只會影響公務員士氣,也可能因而產生漣漪效應,影響全港打工仔的利益。至於有建議主張大幅削減公務員人數,我覺得這種「剝皮削骨」的做法亦未必可取,或會令政府提供予市民的公共服務質素有所下降。
全盤檢視錯配資源問題
如果公務員團隊要「節流」,我認為較可取的做法是引用新思維,將資源運用到真正有需要的地方上。所謂「新思維」,並非指一貫削減人手和職位的做法,而是考慮到時代進步及科技演進,不同部門要全盤檢視現時職位和公務員的工作情況是否有過時、重疊等浪費或錯配資源的問題。
今屆政府銳意推動創科發展,但內部卻仍有許多地方採用吃力不討好的傳統方法辦事,從這些部分着手「節流」,已是政府現時不得不思考的當務之急。曾幾何時,有一個名叫「效率促進組」的部門設於政務司司長辦公室旗下,作用是檢討政府效率,及後又撥歸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改為效率促進辦公室,至去年與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合併為數字政策辦公室。但由一個政府部門監察另一個部門,做起來未必得心應手,或許特區政府還應考慮在架構進行一定程度的改變。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於下月公布,陳茂波日前也強調,政府會以節流為重點,在考慮如何開源時會以能者多付和盡量將對普羅市民的影響降至最低為原則,目標是每年收窄政府開支增長和收支差距,希望三數年內恢復財政平衡。但我認為政府應該更進一步,爭取本屆任期內有效應對,在未來幾年任期內積極以新思維「終極滅赤」,推動香港未來可持續健康發展。
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