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色/當酵母遇上果醬\判 答

  當酵母遇上果醬,在我們的飲食習慣裏,可能是一頭霧水的新興事物,但如果放在德國、奧地利,那可就是當地人過聖誕、新年必須要吃的一道美味。

  果醬包Germknödel據說起源於巴伐利亞,名字就非常有趣,前半段Germ意為「酵母」,後半段在德語中,指代一切包裹着餡料的麵糰。所以才有了千奇百怪的翻譯,從果醬糰子到德式甜包,在中文版的旅行遊記中彷彿置身於一個巨大的party,結果到頭來才發現,這只不過是主角披着「馬甲」,陪我們多走了幾段路而已。

  說來說去,這樣美食的靈魂便是酵母。當然,對發酵工藝爛熟於心,幾乎家家有個「麵點大師」的中國人來講,西方人引以為傲的「膨脹魔法」似乎有些小兒科。我們的包子是「平地起高樓」,從默默無聞到白白胖胖,不但外形憨態可掬,內餡也大有乾坤。可德國人能創造出果醬包,本身已屬不易。所以比起中規中矩的主食,它的地位更像是甜品抑或茶歇零嘴,在新年集市上會跟烤腸、糖衣果仁一同出現,在滑雪場的快餐店裏,也常作為人們中場休息補充糖分和碳水的主要力量。比起中式包子,果醬包的蓬鬆感會弱一些,於是店家就會以「量」取勝,用大塊頭來刺激眼球,看上去儼然一座鼓起的山丘。傳統的內餡只有李子醬一款,如果是新鮮製作,酸酸甜甜的李子醬還帶有果肉,口感活潑濃郁,倒也別有風味。現今很多地方也多出了櫻桃醬、巧克力等。不變的是上桌前要淋上一勺厚厚的香草奶油,撒上糖粉,也許還附上蜂蜜作蘸料。此時眼前的這位,的確跟思維定勢中的「包子」也沒什麼關聯了,甜醬汁、麵衣、再加上軟燙的流心,恍惚間還覺得是熔岩蛋糕的「轉色版」。由黑變白,新朋已至、不忘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