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財赤認清因由 守正創新積極處理
聞正聲 時事評論員
踏入2025年,社會最關注的莫過於是香港的經濟前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末出席財政預算案公眾諮詢時,表示今個財政年度(2024/25年度)的赤字預計將在一千億元以下。各界就特區政府應如何開源節流出謀獻策時,要了解財赤的因由,不應諉過政府或官員,更切勿輕信所謂香港公共財政「崩潰」的誤導,以免令討論失焦。
疫情之前,特區政府的財政儲備在2019/20年度曾達到11,603億元,然而新冠疫情其後爆發,單是2020年至2022年這三年間,政府已花了超過6,000億元公共衞生開支抗疫。除此之外,政府為了在疫情期間保就業和紓解民困,先後推出多輪大規模逆周期措施,支援企業和市民。
正確理解政府財赤因由
龐大的防疫抗疫及相關支出,令到政府的財政儲備大減。同時,香港作為細小及外向型的經濟體,面對高息環境和地緣政治的影響,賣地和補地價收入大幅下滑,加上疫情後經濟復甦不如預期,樓市和企業經營情況不理想,經濟下行壓力下令相關稅收減少,大大影響政府收入。收入因經濟周期趕不上公共支出的增加,令政府連續三年面對巨額赤字。
財政狀況仍然維持穩健
政府出現今日的財政情況,香港市民感到擔憂乃屬正常,惟實話實說,香港公共財政絕對距離所謂「崩潰」有一段極遠的距離,現階段作出類似推斷,恐有危言聳聽之虞。
參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2024年特區政府債務佔生產總值的比率為9%,比世界其他先進經濟體低得多,例如美國政府的債務為生產總值約120%,法國則超過110%,英國亦達到100%以上,而日本更超過250%。先旨聲明,筆者舉這些例子,絕對不是想帶出香港應該仿效其他先進經濟體般舉債度日,而是想指出財赤在很多發達經濟體中都十分常見,且香港所涉及的幅度相當低。
事實上,香港的財政狀況仍然非常穩健,預計到今年3月底,政府的財政儲備有7,200億元。國際評級機構亦表明,香港的「AA-」信用狀況短期內沒有下調的壓力,其中一項因素為本港對外融資狀況強勁,是香港主要的信用優勢。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亦認同,香港的經濟狀況仍然健康;他解釋,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GDP)呈正增長、失業率和通脹率都處於低水平,本港在這三個經濟指標中的表現證明,經濟運作正常和健康。
必須加大節流幅度 同時把握發展機遇
正如陳茂波司長所說,改善公共財政的關鍵在於開源節流。節流方面,教育、醫療和社會福利這三項每年過千億元的「開支大戶」,肯定有必要檢討,看看是否有「節流」的可能。政府已經表明在維持以至改善公共服務的前提下,考慮加大財政整合的力度,審視資源分配和工作先後優次,進一步控制開支增幅。
工務工程方面,政府會按基本工程的優次緩急調整推展安排,並善用發債和公私營合作等模式,利用市場資金推動基建項目的發展。筆者相信,政府在檢視工程的緩急次序時必定會本着「應使則使」的原則,不會讓財赤影響一些推動社會發展和民生的工程,而對香港的長遠發展不利。
陳茂波亦提到個別資助計劃所涉及的開支增幅,對政府財政構成顯著的長遠壓力,更指無可避免需要檢視相關計劃的運作模式。雖然陳茂波並未點名所指的計劃,但筆者相信近日社會熱議的長者2元乘車優惠,絕對是其中一個政府要認真審視的資助計劃,令計劃既能照顧社會的需要,同時改善計劃的財政可持續性。
政府既要採取果斷措施減財赤,同時更要運用資源推動經濟,為香港社會創造財富。筆者認為,雖然外圍環境存在不確定性,但香港已經打好進一步發展的堅實基礎,有更好的底氣處理現時面對的財政狀況。事實上,現屆政府上任以來,一直秉持改革求變和創新精神,積極「搶企業、搶人才」,同時大力開拓東盟和中東等新興市場,以及進一步發展金融、創科、旅遊、航運等產業,這些全部都有助香港產業更多元化,好讓香港可以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把握發展機遇,令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加上經濟周期過後,例如利得稅、土地相關的印花稅、賣地收入等周期性減少的收入有望陸續回升,特區政府各方面的收入將有所增加。相信本着守正創新的精神,實事求是,砥礪前行,特區政府不日會恢復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