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保險業布局低空經濟 精準定價待解
無人機送外賣、打「飛的」出行……科幻小說裏描寫的「天空之城」,正在內地一些城市變為現實。據中國民航局預測,2025年內地低空經濟的市場規模將達1.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到2035年將達3.5萬億元。與此同時,低空經濟產業對保險保障的需求日益增加,內地保險公司開始布局相關業務,推出相關保險產品。不過,低空經濟保險面臨基礎數據不足、風險評估與定價難等挑戰。
2024年1月實施的《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明確,使用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從事經營性飛行活動,以及使用小型、中型、大型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從事非經營性飛行活動,應當依法投保責任保險。
可與製造商合作 收集相關數據
「低空經濟產業的農業無人機、通用航空等領域已運行很多年,對相關風險的評估比較成熟,保險體系較為完善。目前市場關注、討論較多的是未來的城市空中交通這一新興領域,也就是以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為載體做載人飛行服務的行業。對於城市空中交通來說,無論是製造主體、運營主體,還是乘客、場地提供方等,都需要保險產品來提供保障。」廣州某eVTOL企業相關負責人說。
業內人士認為,低空經濟應用場景豐富,且技術迭代速度快,面臨的風險狀況複雜。由於低空經濟基礎數據較少,使得保險公司在風險評估、精準定價等方面缺乏足夠的數據支持。當前低空經濟新興領域的基礎數據較少,可以參考運行較為成熟領域的數據,比如直升機、固定翼航空器等的飛行數據,為相關保險產品風險評估、定價等提供參考。保險公司應強化數據共享機制,同時與無人機製造商、飛行服務提供商等合作,收集相關飛行數據。同時,保險公司可與高校、專業培訓機構進行合作,開設低空飛行器技術、保險精算等專業課程,培養既懂保險又懂低空技術的複合型人才。
●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