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數據跨境流通 把握國家數字經濟新機遇
國家發改委、國家數據局、工業和信息化部昨日發布《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提出要建設高速數據傳輸網,2029年基本建成國家數據基建主體結構,全國數據資源跨領域、跨層級、跨區域流通利用。數據基建是發展數字經濟的關鍵基石,國家全面布局,建設數據基建、促進數據流通,為香港發展數字經濟帶來重大機遇。香港要迎頭趕上、加快海底電纜等數據基建建設,同時要發揮優勢,推動數據跨境流動、互聯互通,並為國家數據基建建設及營運提供資金及前沿解決方案,既貢獻國家,亦發展香港數據產業。
如同鐵路、港口、機場是工業經濟時代關鍵基建,網絡、算力、應用等設施,正是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基建。新一輪產業革命,令數據成為關鍵生產要素,催生新的技術—經濟範式,重塑產業發展方式。正因如此,此次出台的文件有利培育數據產業良好生態,促進數據「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保安全」,將為各類數據主體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可信賴的數據流通利用環境,激發創新活力,完善數據流通交易服務生態,打造競爭有序、繁榮活躍的數據產業,對於國家在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發展上搶佔制高點、獲得競爭優勢,有重大意義。
該指引除確立推進路徑、到2029年基本建成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主體結構外,並提出了國家數據基建的四大功能,即數據可信流通、高效算力供給、數據高速傳輸、全程安全可靠。以數據高效傳輸為例,目前數據傳輸能力有限,成為制約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產業發展的重要瓶頸,國家建設高速數據傳輸網,並推動傳統網絡設施優化升級,推進5G升級演進、全面推進6G網絡技術研發創新,將解決數據傳輸能力不足、成本較高、難以互聯等問題,可有效服務千百行業更為複雜和多樣化的數據需求。
香港數據中心市場已位列全球第四,擁有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和高度開放的市場環境。隨着國家開啟新一輪以數據為中心的數字基礎設施布局,香港有望強化其全球數據中心樞紐地位,吸引國內外服務商和合作夥伴,促進科創企業和運營商的成長。國家在數據基建、數據流通等作出戰略布局,也是香港發展數據基建、推動數據可信流通的重要指引。香港在數據基建的國際聯通、數據的跨境流通上,可為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一是加快香港海底電纜等關鍵基建建設,增強香港發展數據產業的硬實力。據政府通訊辦數據,目前本港有8個海底電纜登陸站,連接12個區域和洲際的海底電纜系統,並通過24條陸上電纜連接內地。有專家指出,目前新加坡的海底電纜數目已倍多於香港,且會推出更多海底電纜進一步領先香港,因此香港需急起直追、增強與國際科企和內地通訊巨頭合作,加快建設海底電纜速度,並做好對外宣傳,為吸引國際電纜接駁至香港提供更多誘因。
二是加快數據跨境流動探索,香港可發揮橋樑作用,吸引並匯聚全球數據資源,並為內地和世界各地的數據互聯互通、跨境流動提供服務。有專家表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航空航運中心、貿易中心等,金融、航空、航運及醫療等產業積累了豐富的數據,已成為推動香港數據產業發展的新引擎,可向數據基建和運營者提供資金、前沿解決方案,為國家的數據基建注入國際視野與全球資源。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個人信息跨境流動標準合同便利措施先行先試計劃實施已一年,商業數據、醫院病歷等數據跨境流動的探索,有效促進灣區互聯互通、融合發展。 香港可擴大探索範圍,為數據交易、可信流通等建立標準與交易平台,促進數據互聯互通,做大香港數據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