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員手記】走進社區聽民意 多方協調齊解難

●姚逸華(右)為街坊市民送上新年月曆。
●姚逸華(右)為街坊市民送上新年月曆。

  在完善地區治理之下,我做區議員已整整一年,深切體會市民對區議員的期望很大。由於黃大仙是一個「長者多,屋邨也多」的舊社區,市民對區內的環境衞生、交通、房屋問題或法律諮詢需求更大,因此要常和政府各部門聯絡協調,希望可以解決他們日常生活問題,民生無小事。

  區內有位照顧者宋女士,兒子患有自閉症,外出時都需要寸步不離。去年4月初,其兒子在商場走失了30分鐘,宋女士當時徬徨無助,驚惶萬分。

  她向我訴說情況後,我即協助她申請警方東九龍失蹤人口組的「智蹤計劃」,數天後,警方聯絡宋女士及通知她可領取定位器放在兒子身上。宋女士非常多謝我及警方東九龍失蹤人口組的協助,大大紓緩了照顧者的擔憂,壓力及精神負擔,我也體會到,照顧者的困難其實可以透過社區的關懷而解決,多點關心多點愛,社區更和諧。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個案是,市民朱女士一家分別獲分配兩次公屋,但地點偏遠無奈放棄。她希望可以獲配屋至黃大仙區,是因為可以照顧已年逾八旬高齡及獨居患癌的母親。其母親不良於行,日常生活均需由親人陪同覆診及接受治療。經過我幫她和房屋署申請及協調後,朱女士最後在第三次編配公屋單位可以安排於黃大仙區了。

  善用法律專業 解多方矛盾

  其實,每次可以幫到市民及街坊,收到感謝信或他們豎起手指公,都感到暖在心頭,也是推動我工作的動力。在過去日子,我善用自己的法律專業,舉辦了不同法律講座:平安紙講座、樓宇漏水維修講座,讓市民更明白自身的法律權益,好好保障自己,其實很多民生事務也會涉及法律,但未必一定要透過訴訟程序,相反透過我們這些中間人協調,用調解程序解決多方積壓多年矛盾、怨恨及衝突,深信方法總比困難多,共建和諧社區,市民的生活質素更得以提升。

  在此,我好想多謝我的一班議員助理及義工團隊的幫忙,一起努力為市民服務,更不厭其煩地幫我在短短日子內籌辦不少活動,如為長者打流感針、在雙親節送花給社區內所有偉大母親及送湯給辛勞父親、聯同工商團體在端午節送愛心糭及愛心傘給長者並一起和民政事務專員探訪獨居長者、在兩個兒童節及暑期送上貼心文具給學生,更在中秋節舉辦首次「月滿抱竹園」,為基層年輕家庭提供別開生面開心打卡拍照等,為小社區帶來新景象、新生活方向及歡樂,這便是市民需要的安全感、幸福感及獲得感。

  進入了區議會,令我這位「新丁」更明白到,區議員要把政府的政策解釋給市民知道,及配合政府各部門同時推行的重要性,亦要向政府反映民意。現在,每天早上有「哥哥姐姐」來閒話家常,下午有家長帶小朋友來探我們取糖果,我看着他們開心生活,他們也見證及監察我的工作,也看着我的成長。未來日子,我會繼續實踐我的服務承諾:「走進你社區,聆聽你聲音,忠誠為你服務!」這也是我常記掛在心裏的「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初心。

  ●文、圖:黃大仙區議員 姚逸華

  (標題及小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