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數據基建新藍圖 2029年全國數據「一本賬」
專家:港可借機強化全球數據中心樞紐地位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任芳頡 北京報道)內地開啟新一輪以數據為中心的數字基礎設施布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工業和信息化部6日發布《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提出,到2029年,基本建成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主體結構,初步形成橫向聯通、縱向貫通、協調有力的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基本格局;形成全國數據「一本賬」,支撐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數據有序流通和共享應用。有專家對香港文匯報表示,該文件為內地的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明方向,同時也為芯片設計、算力、數據中心建設、數據安全等多個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其中香港在數據中心等產業已處於領先地位,可借內地新一輪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的機遇,強化香港全球數據中心的樞紐地位。
國家數據基礎設施,是指面向社會提供數據採集、匯聚、傳輸、加工、流通、利用、運營、安全服務的一類新型基礎設施。文件描繪了「匯通海量數據、惠及千行百業、慧見數字未來」的願景,明確提出按照統一目錄標識、統一身份登記、統一接口要求,建設數據流通利用設施底座;形成全國數據「一本賬」,支撐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數據有序流通和共享應用;支持農業、工業、交通、金融等行業領域打造高質量數據集;鼓勵各地提升數據加工、測試等社會化服務能力,打造產學研用「一公里」工作圈等。
芯片等新興產業將迎快速發展
在推進時間表方面,文件提出,2024年至2026年圍繞重要行業領域和典型應用場景,開展數據基礎設施技術路線試點試驗。夯實數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技術基礎,明確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的技術路線和實踐路徑。2027年至2028年,建成支撐數據規模化流通、互聯互通的數據基礎設施,數網、數算相關設施充分融合,基本形成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規模化數據可信流通利用格局。到2029年,基本建成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主體結構,初步形成橫向聯通、縱向貫通、協調有力的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基本格局。
「文件的發布,不僅為數據基礎設施的全面建設與發展指明方向,還為多個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劉權向香港文匯報表示,算力板塊將迎來爆發式增長,芯片設計、服務器製造、數據中心建設運營等產業鏈上下游環節都將快速發展。同時,數據安全作為關鍵環節,對其技術、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將大幅增加。
有助傳統行業加速轉型升級
劉權特別指出,數據基礎設施的全面建設,對工業製造、現代農業、數字金融等多個重點行業尤其利好。傳統行業將能更有效地挖掘和利用數據資源,加速自身轉型升級。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新興產業,也會因數據基礎設施的完善迎來更多發展契機。此外,5G/6G 網絡建設以及光通信技術的升級,將為數據高速傳輸提供支撐,帶動硬件、軟件、算法、安全服務等產業協同發展,進一步推動相關產業走向繁榮,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支持有條件行業地區先行先試
文件提出,支持有條件的行業和地區開展先行先試,探索建設數據基礎設施,鼓勵企業、社會團體、科研機構參與數據基礎設施國際標準的制定工作。原國家信息技術安全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潘克峰向香港文匯報表示,香港數據中心市場已位列全球第四,擁有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和高度開放的市場環境。隨着國家開啟新一輪以數據為中心的數字基礎設施布局,香港有望強化其全球數據中心樞紐地位,吸引國內外服務商和合作夥伴,促進科創企業和運營商的成長。
港發揮優勢加強數據國際合作
潘克峰建議,香港應憑借其國際化、法治化、專業化優勢,積極參與國家數據基礎建設和運營,加強數據領域的國際合作。同時,香港還可以聯合大灣區各機構和企業,推動可信數據空間國際合作示範項目的建設,探索跨境數據空間的互聯互通。此外,香港還應加快自身數字化轉型的步伐,提升數據加工、測試等社會化服務能力,打造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良性循環,為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政策要點
●形成全國數據「一本賬」,支撐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數據有序流通和共享應用
●國家在企業、行業、區域數據基礎設施的基礎上,組織建設基於統一目錄標識、統一身份登記、統一接口要求的數據流通利用設施底座
●支持農業、工業、交通、金融、自然資源、衞生健康、教育、科技、民航、氣象等行業領域打造高質量數據集
●推動國家樞紐節點和需求地之間400G/800G高帶寬全光連接,引導電信運營商等提升「公共傳輸通道」效能,推進算網深度融合
●推動傳統網絡設施優化升級,有序推進5G網絡向5G-A升級演進,全面推進6G網絡技術研發創新
●鼓勵企業、社會團體、科研機構參與數據基礎設施國際標準的制定工作。加強與ISO、IEC、ITU、IEEE、3GPP等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合作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芳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