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宜填補馬路和行人路空隙

  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會員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親民落區,向市民了解民生,相信將引來一眾官員仿效,紛紛離開轎車腳踏社區的石屎地。平時從住宅到政府總部點對點的接送,離開舒適平穩的車廂後,踏上民區的大小路上,官員將會發現腳下的石屎路上,凹凸不平,還有不少坑溝,下雨時更現水氹,個別路面更有泥沙,既潺滑,更讓途人鞋底的泥沙帶到附近地面,由地磚堆砌的小徑也有類似情況,個別原本鋪設的地磚缺失或鬆開,途人一不留神便會誤踩而造成扭傷。輪椅和嬰兒車在這些路段走動,驚心動魄,如踏進「雷區」,甚為狼狽。其實,區議員宜向不同場所的管理者及時反映,維修、加固或更新措施,並新增盲人輔助線,期間在可行下,圍封或在當眼處竪起指示牌,把路面設施完善,做到理想的社區建設。

  個別公共設置的樓梯邊緣,更有剝落、缺位、崩裂,如果誤踩更有從高處滑落的危險。此外,馬路的瀝青路面同樣有類似情況,因老化、冷縮熱脹和合理使用的損耗,馬路路段也現凹洞,無論是行車的車輛、還是過路的行人,均會感受到行駛或過路的不便。路政署宜安排做好維修和鋪平路面,並粉刷馬路路面原褪色的路標和斑馬線,提升道路安全,讓司機有更好的駕駛體驗。與此同時,路面標誌的塗鴉,個別的顏料無法洗刷,或塗鴉的面積過大,蓋住關鍵指示訊息,有損市容,如果資源和人手可行,索性把已被塗鴉的路牌撤換,同時符合大眾利益。

  除了依靠區議會的建議以外,各個特區政府部門也應主動對其轄下老化損耗設施的狀況作出定期檢視,並作出修補,以用家為本,讓市民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