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知秋/香港宜打造外循環金融中心\葉 翔
在「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積極參與幫助眾多南方國家的經濟發展。南方國家作為發展中國家,對發展資金以及內含有當代科技的技術需求是巨大且長期的。由於各個國家的情況各不相同,他們各自需要與本國地理環境、經濟條件相適應的基礎設施,需要與本國資源、人力、市場相適應的工業門類,他們的人民需要工作,需要提高生活水平。
中國則是全球最大的資金供應者,且伴隨着中國製造業進行自動化、數字化與智能化的轉型升級,中國的工業技術與能力基本達到了當代的最高水平,且門類齊全,中國的眾多消費品與消費環境都將不同程度地率先實現數字化與智能化,中國的居民無疑是第一個適應、包容現代數字化與智能化的生活與文化的民眾,也率先養成了數字化與智能化生活的文化與習慣。
既然一邊有巨大且長期的需求,另一邊有廣泛且持續的供給,自然有可能產生一個龐大的、幾十萬億美元的資本、技術、人才與管理的市場,香港天然地為此類交易提供了一個寬廣的平台,只需要政府出台有利於這個市場發展的政策與便利,香港市場就可以更好地幫助實現「一帶一路」戰略,中國經濟的海外循環才會愈循環愈大。如果這個目標是正確的,圍繞這個目標,可以從多方面考察,如何從政策層面逐步幫助其實現。
短期來說,首先要方便中國的各類企業到香港來籌資,不管是用於內地擴大再生產,還是用於海外投資,即內地企業到香港設立公司應逐步走向報備制。其中最容易的一步應是A股上市公司到香港進行二次融資,不管是股權融資還是債權融資。
要吸引更多不同類型的企業使用香港市場,香港資本市場需要不斷地擴大其深度與廣度。但資本市場的廣度與深度取決於市場參與者的數量與規模,特別是需要大量的投資風格與風險偏好迥異的個人投資者或零售投資者,而不是僅僅依賴機構投資者,雖然前者可能並不主導市場交易量。
比如全球最活躍、規模最大的兩個資本市場,美國和中國,皆為參與者眾多。美國目前有1.62億人,即62%的成年人擁有美國市場的股票;中國同樣有超過1億的成年人開戶買賣股票。但是香港本身人口只有750萬左右,這是其一;其二,中國經濟海外形成的儲蓄是掌握在中國公民的手裏。顯然,僅僅依靠香港本地的投資者不可能把香港資本市場提高到更高的層次。這也是香港股票市場長期低迷的關鍵原因。
要實現上述目標,可能需要有許多政策支持。目前看,一是可以先擴大現有深港通、滬港通內地投資者的範圍。這只是一個起步。二是逐步允許內地個人投資者在香港的金融機構開戶,直接參與香港資本市場的投資與交易。三是放鬆內地金融機構到香港設立分支機構的限制。四是鼓勵內地數字化與智能化的企業到香港設立機構,以幫助提高香港經濟與生活的數字化與智能化。
籲改革外匯管理制度
可以看出,要實現以上的初步建議,中國行之有效達數十年之久的外匯管理制度可能需要進行一次大的改革。
首先,外匯安全、外匯風險的外匯管制基本理念要逐步讓位於海外儲蓄的有效使用與管理。前者是建立在保證國際貿易、進口的順利與安全的基礎上的。這在中國經濟體量較小,是全球市場的被動參與者時是適當的。但是當中國經濟深度融入全球,引領全球經濟時,甚至不少國家或區域經濟在主動融入中國經濟時,被動的外匯管理可能就無法滿足新時代的要求。
其次,中國經濟與海外經濟交易的結算與支付愈來愈多採用人民幣,如此一來,更多的海外儲蓄也不再以外幣的形式持有,而是人民幣計值的資產。這樣,原來以管理外幣為基礎的外匯管理制度,可能就不再適應,需要進行改革。
當然具體的外匯改革內容、時點與順序可以進一步研究。就像境內金融體系的主要目標有效地管理與配置內地的儲蓄或資本,以促進境內經濟的健康增長。同樣地,中國經濟在境外形成的儲蓄,也應該得到有效的管理與配置,如此中國經濟的外循環才可能更順暢,走得更遠,並進而對境內經濟形成正向的反饋。
然而,中國的海外儲蓄可以依靠內地的金融體系實現在境外的高效配置與運用嗎?應該是不行的。中國人的儲蓄可以依賴西方的金融體系來實現中國經濟的全球戰略嗎?同樣不可行。因此,以香港現有金融體系為基礎,建立中國經濟外循環的金融中心則是中國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作者為國元證券(香港)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