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職稱評審過程嚴格 答問充滿挑戰

  要取得內地相應工程專業的職稱資格,過程並不容易。多位工程師昨日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在申請內地「工程師」、「助理工程師」職稱資格的過程中,需提交履歷和準備文件,並以簡體字回答題目;若要獲得兩個更高級別的職稱資格,需以普通話通過答問環節。

  賓尼斯工程顧問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陳婉君向《大公報》表示,入行八年,在行內屬年輕工程師,她很高興成為首批獲得內地職稱的香港工程師,認為可帶來更多機遇,例如她取得內地標準的「工程師」資歷,日後若需要投標內地項目,亦更容易融入項目架構和分工,相信有助她增長經驗和閱歷。

  陳婉君憶述,提交資料的過程中,包含回應四至五條問題,其中一條問若工程遇到水浸時如何解決,「印象中每題,答了一頁半至兩頁紙,全部用簡體字作答;答題時要留意兩地文化不同,一些用字要轉換,例如香港的行人道/行車道,在內地稱為人行道/機動車道。」

  信豐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陳智敏獲得「高級工程師」職稱,他形容得到職稱認可等同簡單的名片,令內地業界人士很容易理解他們在香港的專業背景,如他獲評為「高級工程師」,即代表可帶領其他工程師解決較複雜的工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定位。

  陳智敏說,職稱評審過程非常緊張,從最初準備文件以至答問環節,都充滿挑戰。他認為,整個評審制度對香港工程師是極大的認可和鼓舞。

  高級資格須通過普通話答問

  參與評核的本地考官之一郝炎表示,首批參與評核的本地測量師水平很高,整體合格率高於內地,當中考取「正高級工程師」和「高級工程師」需要兩名內地及兩名本地評審參與評核,提交資料以外,再接受歷時十多分鐘的答問環節。

  大公報記者 賴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