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中年/《清明上河圖密碼》\輕 羽
藝術就是內涵豐富的寶藏,可予人不同的解讀方式,亦可成為變化多端的各種形態。眾所周知,北宋畫作《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的傳世經典,近年曾被轉化成電子數碼投影,更獲安排來到香港展覽,讓更多參觀者可以短時間內近距離觀賞數碼藝術展。前陣子,香港的商場更展出《清》的塑膠磚塊立體模型,外形栩栩如生,吸引大批觀眾參觀。
去年,內地推出《清明上河圖密碼》的舞台劇和電視劇,引起熱話。前者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製作演出,後者是二十六集連續劇。兩者都是改編自現代小說,主要角色來自趙氏家庭。我沒有機會赴上海觀賞舞台劇,只能追看電視劇版本,劇情懸疑曲折,細節輕鬆幽默,令人回味無窮。
《清》電視劇男主角趙不尤原是宋朝汴京大理寺的文案人員,妻子溫悅是傘舖主人,二人與趙父和不尤的弟妹墨兒、瓣兒共居一屋。套用現代術語,趙不尤是一個小男人,畏妻成性,但同時關愛全家。溫悅的夢想是為趙家購置一所大宅,讓弟妹可有自己的獨立房間,和諧共處。就在此時,汴京接連發生多宗詭異奇案,包括梅船撞虹橋案、帽妖案、書生科考作弊案和樊樓民女被拐案。趙不尤表面上是「窩囊廢」,卻有精明頭腦,溫悅本來是水賊出身,武功高強,墨兒和瓣兒亦各有本領,再加上開封府的官差,各人合力將奇案逐一拆解。
《清》劇獨特之處,在於貫穿全劇的畫師張擇端,角色原形就是歷史上真實《清明上河圖》畫卷的原作者,他在劇中將民間日常狀態勾畫出來,箇中人物和細節畫得精巧神似,由此而協助趙氏家庭容易找出案件的相關線索和嫌疑犯,令兇徒最終得以繩之以法。《清》劇製作手法一絲不苟,屏幕展現梅船撞虹橋的場面,就是依照畫作的情境而全力拍攝,能夠將原作的構圖立體呈現於觀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