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事/推開一扇文化的大門(上)\馬瑩瑩

  回歸二十五周年,對於澳門這座城市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身邊的前輩、友人紛紛抒寫了對回歸的喜悅,回顧着回歸前後的點滴變化。而我,二十五年前,還是一名在廣東上學的小學生,看到幾名穿着漂亮服裝的同學正準備冬日晚會上的《七子之歌》,熱切的氣氛讓人感受到一件普天同慶的事情馬上要到來。當旋律響起後,「Macau」這顆小種子便不知不覺埋在了心裏,它引領着我,讓十八歲的我來到了澳門──一座文化的大觀園,轉眼間十多年過去,我可說是澳門繁榮穩定的親歷者、見證者,這些年在澳門幸福地生活、學習、工作並追尋理想,我想這絕對離不開祖國的日益強大,離不開「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

  我深感幸運,來到澳門第一站便到了「小而精,小而美」的澳門理工大學,這座城市總是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名家名師。當我還是一名音樂專業的學生時,最喜愛的莫過於聲樂課。當時有幸跟隨韓國女高音李秀璟學習,她從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博士畢業,溫文爾雅,教給我波蘭語、捷克語、俄語、意大利語、德語的藝術歌……她總是給予這個自信不夠的我信心,讚美我的歌聲宛如天使。後來又有機會遇到了美國大都會劇院男中音歌唱家Brain,他那有趣的靈魂總是遠遠地就向我展露笑顏,或是來一場友好的掰手腕比賽,或是即興地唱起歌來,他總是能夠自然地散發出讓周圍人都感到愉快的魔力,而他的歌聲更是感人至深,讓我意識到歌唱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汲取了外語歌曲演唱方法後,我決定專注於中國藝術歌曲,畢竟母語演唱最能把情感帶入了。從中國藝術歌曲中,我汲取了豐富的古典詩詞養分,時常沉浸在那詩意盎然的意境中。在畢業音樂會上,我演唱了林樂培先生創作的《李白詩三首》,並有幸獲得林先生的親自指導。這些經歷,都成為了我一生中難以忘懷的回憶。

  「雙慶」之年,在玉蘭花開的時節,三十多名港澳作家獲邀「回家」,到了中國作家協會、中國現代文學館、故宮等地參加文學活動,港澳文學是中國文學大家庭的一分子,但還是首次「回家」,我有幸見證這一隆重的歷史時刻。在天津馮驥才藝術博物館,我見證了一位歷經磨難後仍堅守在一座城市的藝術家,他用自己的力量守護着這座城市,勇敢地保護文物,學術上引領學生,他的作品精彩紛呈並充滿整個藝術館,令我由衷地充滿敬意。我也感激中國作家協會準備的鮮花,從我的手中把敬意傳遞給馮先生。

  文學之路,要特別感謝凌雁先生,他是我的文學引路人,十多年來,他始終給予我鼓勵和支持,近年甚至把《澳門作家文集》主編的重託交給我,這份信任促使我不得不加速自己的成長步伐,畢竟起初寫作對我而言只是一種自我溝通的方式,是一種習慣,就像喝水一樣的習慣,甚至並不知道這些文字是否有機會與讀者見面。澳門對創作者來說是包容的,這裏也有一群才華橫溢的作家,他們用文字共同構建出澳門的文學花園,而我,願盡所能,讓這座文學花園更加繽紛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