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港觀瀾/房屋問題非港所獨有 西方媒體抹黑居心叵測\董光羽

  新年伊始,回看過去一年的多宗香港大事,基本法二十三條完成立法肯定是其中一項。雖然二十三條完成立法後,香港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框架已基本上得到完善,然而外國勢力對於抹黑和詆毀香港,卻始終樂此不疲。

  藉民生議題作政治抹黑

  最近有「五眼聯盟」國家的不同媒體刊出所謂「報道」,表面上拿香港的房屋問題說事,但細看下就發現不單內容片面偏頗,字裏行間更充斥着政治暗示,令人誤會特區政府無心處理房屋問題、挑動讀者對香港留下負面印象。

  其中一篇報道題為《香港打擊臭名遠播的住宅,但「棺材房」會續存》(譯文),整篇所謂「報道」將不同房屋議題「炒埋一碟」,一時訪問居於不適切房屋的市民,讓大家訴說苦況,然後又稱香港是世界上房價最貴的地方,但不設物業空置稅,導致香港部分單位被人囤積,出現「有人冇屋住,有屋冇人住」的情況。

  雖則該篇「報道」中有引述房屋局解釋由於香港私人住宅物業的空置率一直在較低的水平,故沒有急切需要推出物業空置稅;然而,在提出香港房屋問題的同時,該媒體卻選擇對大量有關公營房屋供應有所增加的公開資料隻字未提。採取一個如斯偏頗和不全面的報道方式,難免令人懷疑該媒體「選擇性失明」,背後是否有更深層次的政治目的:其實是試圖令讀者誤會,特區政府沒有同理心和決心去改善「劏房」、「棺材房」和「籠屋」居民的生活?

  最令筆者感到不安的是西方媒體在民生議題的「報道」中,有意無意加上政治色彩,例如在行文中明示暗示特區政府是在中央政府要求下才下定決心處理「劏房」等房屋問題。其中一篇「報道」更在末段形容特區政府「打壓」2019年的暴亂,導致今天即使是民生事項,社會即使有所不滿亦不會發聲表達等等。

  住屋一直都是香港市民頭號關心的問題,在特區政府多方面的努力下,近年公營房屋的供應已大有改善。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去年施政報告指出,連同「簡約公屋」在內,未來五年(2025-26至2029-30年度)總體公營房屋供應量將達189000伙,較本屆政府上任時的五年期(2022-23至2026-27年度)增加約80%,政府更加已經覓得土地提供足夠公營房屋單位以完全滿足長遠需求。公營房屋供應量增加,香港才有「底氣」解決不適切居所的問題。

  就規管「簡樸房」會否推高租金和減少分間單位供應,令「劏房」居民無家可歸的質疑,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早前曾解釋,「簡樸房」租金是按市場供需決定,政府未來有足夠土地和房屋供應滿足輪候公屋者的需求,預期未來約四萬戶需繼續租住分間單位,撇開不合乎「簡樸房」規格的三成,餘下仍然有約七萬個單位去應付需求。由於供過於求,故相信租金大幅攀升的機會不大。

  至於「五眼聯盟」國家媒體關注的「棺材房」和「籠屋」問題,當未來幾年有大量公營房屋落成,合資格的公營房屋申請人成功「上樓」的機會自然大增。另一方面,政府現時已有《床位寓所條例》規管「棺材房」和「籠屋」等床位寓所,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早前亦已表明,將檢視和調整上述法例,加強樓宇及消防安全。

  西方國家就無房屋問題?

  其實西方各國何嘗不是受盡房屋問題的困擾?以澳洲為例,澳洲住房和城市研究所(AHURI)早前發表報告,指澳洲五分之三的租房者預計自己永遠無法擁有屬於自己的房產;該研究所去年另一份報告亦發現,全澳約1090萬套住宅中,有70%存在某種重大建築缺陷。

  至於英國,該國慈善組織Shelter早前委託輿觀調查公司(YouGov)進行民調,超過六成受訪民眾稱「有時」或「經常」感到有困難按時交租;更有超過20名企業界人士、非政府組織和工會代表近日聯名致函財政大臣里夫斯(Rachel Reeves),呼籲政府加速興建公共房屋,強調缺乏公屋所造成的危機已對英國社會、企業、勞動力和生產力造成負面影響,影響國家和經濟發展。

  外國的月亮從來不會比香港圓,外國媒體更加不是「公信力」的代名詞:自己國家明明房屋問題多多,卻費盡心力去攻擊香港,背後的原因是什麼,聰明的市民自然心裏有數!外國媒體若是作建設性批評,香港社會絕對是無任歡迎;然而,若是基於政治原因試圖從不同方面誣衊詆毀香港,香港社會絕對是不能接受。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