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禁食蛇\喬 苓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二○二五年是蛇年,人們在送新年祝福時便喜歡用「巳巳如意」,諧音「事事如意」。

  據說,龍的形象是以蛇身為主體,再加上獸類的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以及魚的鱗和鬚而成,「龍」圖騰是從蛇演變而來。上古時期有「蛇崇拜」的文化,在考古挖掘的祭祀器具上,蛇形象經常出現在上古天神的手上,抑或成為他們身體的一部分,女媧、伏羲等傳說中的上古大神也都是「人面蛇身」。

  不過隨着神秘感淡化,蛇逐漸走下「神壇」,成為陰險、邪惡、狡詐的象徵。《笑林廣記》裏譏刺惡毒,寫馬蜂想與蛇結夥過江,行到江中,蛇已沒了力氣,時沉時浮,馬蜂懷疑蛇要害自己,便先將毒刺緊叮在蛇背上。俗語說「毒蛇牙齒馬蜂針」,意指極惡毒的事物。類似的說法還有許多,比如歇後語「毒蛇吐信子」,指出口傷人;「花眼蛇打噴嚏」,指滿嘴放毒;「掉頭的蛇」,指毒心未死。帶「蛇」字的成語如蛇蠍心腸、毒蛇猛獸、虛與委蛇等,貶義也明顯。

  蛇雖毒,人們卻不僅不再害怕,還馴蛇吃蛇。近年,一些人盲目追捧「野味」的營養價值,非法買賣受保護的野生動物,包括珍稀的眼鏡蛇、王錦蛇都被烹飪成盤中飧。臨近春節,有人又開始心繫「野味」,在此提醒,按照內地的法律規定,無論野生蛇還是養殖蛇,經營單位都不得以蛇為食材加工餐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