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給了我用舞之地」
一部講述漸凍症患者與病魔鬥爭故事的短舞劇《靜止與躁動》早前在香港牛池灣文娛中心公演三天。這部由多次獲獎的同名舞蹈短片改編而成的短舞劇,不僅獲得香港藝術發展基金青睞,更俘獲了觀眾和劇評人的心,很多觀眾在現場不禁潸然淚下。或許有人不知道,《靜止與躁動》短舞劇及同名舞蹈短片的導演是年僅26歲的台灣青年楊昕達。他自幼熱愛舞蹈和攝影攝像,在南京讀大學期間拍攝的多部影片就引起轟動,街舞也屢獲大獎,畢業後更是將自己的愛好變為事業,相繼創辦舞室和影視工作室且頗有成績。他說,南京給了他用「舞」之地。\大公報記者 賀鵬飛南京報道
楊昕達出生於兩岸婚姻家庭,父親是台灣人,母親是廣東人。在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因為父母工作關係,他從台灣來到廣州讀書和生活。
在廣州讀小學時,楊昕達開始學習街舞,從此成為一名狂熱的街舞愛好者。上高中後,他又對攝影攝像產生了濃厚興趣,經常拿着相機到處拍攝,其中一部微電影作品曾獲得第二屆羊城中學生微電影節一等獎和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輯獎。
街舞影片屢獲大獎
基於自己的興趣愛好,2016年楊昕達報考了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播電視學專業並被錄取。大學期間,他在專業學習之餘,繼續利用課餘時間拍攝vlog並發布在自媒體平台,其拍攝技巧和創意獲得很多老師和同學的好評。與此同時,他還參加了《這!就是街舞》綜藝節目,並獲得World of Dance世界舞蹈大賽中國賽區亞軍等獎項。
作為一名台灣學生,楊昕達的畢業設計作品聚焦撫育抗戰烈士遺孤的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的故事。他先後在兩岸走訪遺族學校舊址和在世的遺族代表,最終完成的作品《遺族學校》榮獲今日頭條新寫作大賽青年競賽單元一等獎,以及騰訊新聞「追光」優質創作者等獎項。
大學畢業後,楊昕達決定留在南京創業。他和一位同樣愛好街舞的校友合夥創辦了一家名為「舞島Dance Island」的舞室,並和另一位愛好攝影攝像的校友合夥成立「猩達製作」影視工作室。
對於剛剛踏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創業過程自然充滿艱辛。在南京炎熱的夏日裏,楊昕達奔波於街頭,為舞室尋找合適的場地,租好場地後又忙於裝修和招募學員等等。
由於楊昕達在大學期間參加了校園街舞社,比賽之餘還會免費教學生跳舞,也經常和南京其他高校進行交流,由此結識了大批街舞愛好者,再加上他多次獲獎,在街舞圈頗有名氣,因此「舞島Dance Island」開業後,南京很多街舞愛好者都慕名前來學習。
目前,包括楊昕達在內,「舞島Dance Island」共有19位全職或兼職老師。同時,楊昕達會經常邀請在海內外比賽時認識的各地舞者前來教學。楊昕達說,「我們舞室老師的年齡都差不多,大家在日常相處中沒有老闆和員工或者上下級的概念。這裏更像是一群朋友一起創作的一個地方,而不只是一個培訓機構。」
奔波各地 人稱「高鐵俠」
同時,影視製作工作室的業務需要經常奔波於各地拍攝,「大家都戲稱我是『高鐵俠』,因為經常需要搭乘高鐵,上海、蘇州、杭州等地到處跑。」他坦言,「創業真的很累,每一天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幸好舞室很快就步入正軌,並逐漸在業界建立起良好的口碑,前來學習舞蹈的學員越來越多。開業三年來,「舞島」的累計學員已超過2000名。
「南京這個地方給了我發展的平台,給了我故事,也給了我很多的精彩。」楊昕達說,自己在南京學習生活多年,已經把這裏當做台灣和廣州之外的另一個故鄉,希望更多台灣青年能和自己一起,在南京寫下自己的故事,享受這個城市的風景,書寫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