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內蒙古氫能產業崛起 闢北美市場

  圖:內蒙古兩個新能源重點項目建設現場。\大公報記者喬輝攝
  圖:內蒙古兩個新能源重點項目建設現場。\大公報記者喬輝攝

  內蒙古「風光氫儲」四大產業集群、「呼包鄂通」四大裝備製造基地強勢崛起,「風光氫儲」裝備製造全產業鏈基本形成,內蒙古的新能源產業正在加速發展。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局長于海宇表示,內蒙古全力建設全國綠氫先行示範區,力爭2025年初步形成內地領先的氫能製取、儲運和應用一體化發展的氫能產業集群,助力自治區能源行業轉型升級。

  內蒙古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資源,為大規模製取綠氫提供了基礎。在呼和浩特,布局光伏、氫能及儲能裝備製造項目;在包頭,布局風電、光伏裝備製造項目;在鄂爾多斯,布局氫能、儲能裝備製造項目;在通遼,布局風電裝備製造項目。建基地、延鏈條、育集群,「呼包鄂通」四大基地在內蒙古「風光氫儲」裝備製造業產值中,佔比高達80%。

  製氫加氫站 可注滿60輛重卡車

  早前,內蒙古華電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實施的工業天然氣摻燒綠氫示範項目成功點火。據了解,有兩家企業利用現有天然氣管網,把內蒙古華電氫能科技生產的綠氫摻到內蒙古金鄂博氟化工工業鍋爐使用的天然氣中,用於生產無水氫氟酸,天然氣摻氫比例達到20%,每年可消納綠氫2000噸,不僅能夠有效改善工業天然氣的燃燒和傳熱效率,還能大幅降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排放。

  在鄂爾多斯市,國盛利華製氫設備有限公司負責人孫維真透露,該公司自主研發的模塊化緊湊型低功耗電解水製氫系統,去年夏天已在美國投入營運,這是內蒙古首次出口製氫系統。

  內蒙古擁有全國領先的現代煤化工產業,以及位居全國前列的重型柴油機車、礦用重型卡車和礦山機械保有量。化工企業的產氫用氫需求和傳統燃油車輛向氫燃料電池車的轉型,均為氫能應用開闢了廣闊前景。在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內蒙古聖圓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製氫加氫站,一輛氫能重卡駛入,完成氫氣加注。站長蘇建軍說:「我們站裏生產的氫氣純度接近100%,每小時可產氫2000立方米,日加氫量1噸,可滿足60輛氫能重卡的用氫需求。」

  新能源開發與裝備製造並舉

  內蒙古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總經濟師司詠梅認為,當前,內蒙古新能源裝備製造業發展態勢良好,但也有成長的煩惱,比如部分領域產業層次偏低、產業鏈條不完整、市場競爭力較弱。因此,必須進一步補齊短板,統籌產業基礎、區位條件、資源特點等因素,加快建設培育更多「鏈主」企業和配套「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推動新能源裝備製造業健康發展。

  錫林郭勒盟在新能源領域有兩項居「內蒙古首位」。第一項是新能源併網總規模、跨區域外送新能源電量等6個指標均居全區首位。第二項是風機主機企業實際產量達到658套,實現產值38億元人民幣,風機主機本地化採購率100%,居全區首位。錫林郭勒盟依託「全國少有的一類優質風光資源區」優勢,確立「新能源開發與裝備製造並舉」的方針,加快打造從整機生產到關鍵零部件協同、核心零部件配套的全產業鏈「組團」發展產業集群。錫林郭勒盟的探索,正是內蒙古發展新能源產業的生動寫照。 大公報記者喬輝、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