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今品】當局迷旁觀清 轉換視角出困境
題西林壁 (1)
蘇軾 (2)
橫看成嶺側成峰(3),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4)。
註釋:
[1]題:書寫,題寫。西林:指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2]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其詩與黃庭堅齊名,合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散文與父蘇洵、弟蘇轍號稱「三蘇」,均位列「唐宋八大家」。著有《東坡樂府》、《東坡志林》等,合輯為《東坡全集》。
[3]橫看(粵:刊hon1):從山的正面看。
[4]緣:因為,由於。
語譯:
橫看是蜿蜒山嶺,側看是險峻高峰,遠近高低不同角度看廬山,能呈現千姿百態。
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的真正面貌,是因為身處在廬山的峰巒之中。
賞析:
這既是一首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詩歌前兩句形象地寫出在移步換形下,廬山千姿百態的多變風貌。後兩句隨眼前景寓深刻道理,並非純粹的遊山玩水作品。詩歌融理於景,理趣橫生。作者善於觀察,從大自然的奇偉之中,得出對世間事物的體悟。
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不絕;側看峰巒起伏,奇峰聳入雲端。遠近不同方位,所見山色和氣勢亦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但因為自己身在其中,每次都只能看到一隅,這必然帶有局限性,未能窺其全貌。蘇軾從觀景延伸到哲思的探索,啟迪人們思考為人處世之道,教人以開放的視野、包容的心態看待問題。
我們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每個人囿於自己的立足點、視野角度、知識積累、生命經驗等的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會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自覺地以偏概全。
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首先要虛懷若谷、廣納善言;其次要超越個人狹小的眼界,擺脫主觀成見。要知道置身局中,易陷入迷局困境的道理,忌偏執處事,偏聽偏信,多跳出原有的思維框架和思考方式,更客觀地看待問題,方能得出恰當結論。我們不應只考慮個人立場和看法,而應以國家的福祉和社會共同持守的正面價值觀作為判斷和決策的基礎。
我們現在身處的香港特區,是個多元開放的國際都市,社會成員可能有着不同的城市、國家、地區、民族、宗教等背景,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彼此意見不一誠屬意料中事。同學們要學會具開放接納的心態,明白同一個問題,各人從各自的立場或角度去思考會有不同看法,做到相互尊重,達成合作共贏。
● 施仲謀(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
● 金夢瑤(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講師)
● 李敬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高級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