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古人談心】古代測謊技術高超 憑哭聲斷兇案
《折獄龜鑑》是南宋時期法學家鄭克撰寫的一部法學著作,成書於紹興年間(1131-1162)。全書共八卷,分為釋冤、懲惡、察奸、跡盜、議罪、嚴明等二十門,包含了偵查破案、法庭審訊、司法鑑定、痕跡物證、調解糾紛、辨誣雪冤、定罪量刑等方面的疑難案例三百九十五個,並附有精到的評論,是中國最早的獄訟案例匯編,此書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說謊之人有「奸」可察
「察奸」一詞,在《折獄龜鑑》中指的是通過細緻的觀察和推理,揭露並證實犯罪行為中的欺騙和虛假。書中記載了許多利用智慧和洞察力識破謊言的案例,展現了古代中國在測謊技術上的獨特智慧。古代官員在訊問過程中,會注意觀察被訊問人的言辭、表情、氣息、精神狀態和目光等,以此來揣測其內心活動,判斷所言是否屬實。這種方法稱為「五聽斷獄」,包括辭聽、色聽、氣聽、耳聽、目聽。例如,子產聞婦人哭,通過婦人哭聲中透露出的恐懼而非哀傷,判斷出婦人殺害了其夫。
鄭克在《折獄龜鑑》中引用了這個案例,並指出人們對自己親人生病的不同時期的狀況會有不同的反應。親人剛生病會擔憂,快要病死會恐懼,死後會悲傷。而寡婦的反應與常理不符,因此子產判斷其中有「奸」。這些故事都展示了古代中國在測謊方面的高超技術。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說謊者的情緒體驗主要包括害怕、負罪感和興奮感。如果說謊代表對事實的扭曲,則在說謊過程中,說謊者會經歷某種情緒的激發,這會引發不同於說真話時的表現,這些差異稱為「線索(cues)」。
廣義上,這些線索包括生理反應,如呼吸頻率和深度、皮膚的汗腺分泌、血壓和脈搏速率的變化等,也包括語言和表情、肢體動作等非語言線索。狹義上,測謊線索專指無須儀器即可觀察到的那些。心理學家主要研究的是後者,即通過觀察和分析說謊者的非語言行為來識別謊言。
說謊線索可以分為兩大類:
1.是否在說謊的線索(deception cues)
2.揭示謊言掩蓋下真實情感的線索(leakage cues)
外貌會騙人 切勿帶偏見
根據線索的性質,又分為:
靜態線索:例如個性、衣着、長相等相對穩定的因素。一些研究發現,有些人無論是否說謊,都會被認為在說謊,這被稱為「儀表偏見」。這可能源於一些穩定的外表特點。有吸引外表的人在說謊時更能控制自己的非語言行為,暴露的線索較少。這種現象部分可以通過「社會知覺的生態學理論」解釋,例如「娃娃臉概括效應」,即具有嬰兒面部特徵的人會被認為更可信。
動態線索:例如肢體動作、語音語調、眼神等隨交流進展而變化的因素。研究顯示說謊者的一般表現特點包括:
1.表達收斂,說話時間和細節描述少,雙唇緊閉時間多。
2.邏輯結構和語言說服力度弱。
3.更加緊張,音調高,小動作多。
4.缺少正常表達中的不完美之處。
中國古代的測謊技術與現代心理學中,都強調了對人的行為和情緒變化的細緻觀察和分析。例如,哭聲也被用作測謊的一種手段,在「子產聞哭判斷婦人殺夫」的故事中,哭聲成為了揭露謊言的關鍵線索;而在現代心理學中,哭聲也被認為是一種情緒表達的方式,通過分析哭聲的音質、節奏、音量等特徵,可以判斷出一個人的情緒狀態,進而推測其是否在說謊。
●劉國輝老師 學研社成員,在各大專及大學任教心理學十多年。愛用微觀角度分析宏觀事件,為朋友間風花雪月的話題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