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海外者不應再享本港福利

  梁 熙 立法會議員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馬不停蹄,到多個場合就財政預算案向各界諮詢意見。陳茂波表示,預計2024-2025年度財政赤字將少於1,000億港元,強調特區政府將主要通過節流措施來恢復收支平衡。

  有意見擔心,特區政府節流計劃將包括收緊現時的長者2元乘車優惠。有關議題備受社會關注,相信特區政府會充分評估、妥善處理。不過,有一項更大的開支,更值得社會注意,這就是已移民海外者仍可享受本港福利的問題。現時公共開支負擔沉重,收緊相關開支的理據充分、爭議不大,特區政府應及早研究,果斷作出決定。

  由於制度所限,港人移居海外後仍然可以回港享有若干社會福利,其中一個潛在的龐大開支就是公營醫療服務。據了解,一些港人就算移民後,若確診嚴重疾病例如癌症,為了節省醫療開支,他們會選擇回港接受公營醫療服務,俗稱「回流醫病」。

  按照本港現行制度,目前移居海外者不需要放棄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就算他們已入籍當地,日後有需要時亦可以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回港,並接受本港公營醫療服務,變相令本港寶貴的公共醫療資源讓外國居民享用,這並不合理。尤其是特區政府出現財赤的情況下,更讓港人感到不可接受。

  故此,與其削減本港居民享有的一些服務以節省開支,不如認真研究、檢視是否仍然容許已移民海外的人士繼續享用本港的公共醫療服務,早日作出調整,讓公帑真正用在本港市民身上。

  據了解,過去特區政府並沒有就相關情況作出統計,故此現時並沒有數據反映涉及到的開支規模。上周三筆者就相關問題在立法會提出口頭質詢,希望政府統計有關情況,讓公眾以及議員了解「回流醫病」涉及的開支詳情,從而有根有據地討論應對方案。

  與此同時,特區政府可以一併檢視現有政策下,是否有其他範疇出現類似問題。例如長者醫療券亦沒有離港限制,並可以每年累積至最高8,000元。故此,如果長者移民外國後,可以等待累積至上限才回港旅遊,順道接受身體檢查等服務,變相讓本港納稅人付出多餘的補貼。

  更甚者,社會過去爭取的配偶共用醫療券政策,可以讓每名長者享受最多16,000元的福利。就算長者配偶已在海外離世,由於特區政府難以查核,有關人士可以利用電子同意書的漏洞,繼續享受兩倍的福利。這樣會造成濫用醫療券,也令特區政府的財政資源不能用到真正有需要的人身上。

  雖然本港面臨財赤,但特區政府須顧及本港居民福祉,想方設法降低節流對市民的影響。對於已經離開香港、遠赴海外定居的人士,特區政府要把握改善財赤的契機,檢討福利政策,確保公共資源得到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