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廊】小城燈火

  若 荷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個冬天,我從一個偏遠的鄉村小鎮,乘車來到位於沂蒙山區的蒙陰縣城,在汽車站下車,跟隨領隊前往距車站二三公里遠的一家工廠。和我同時報到的有十幾人,人員到齊後已近傍晚,我們拎着隨身攜帶的物品出發,在一條陌生的道路上快速前行。路上寂靜無聲,道路崎嶇不平,腳下不時磕絆,搪瓷茶杯在網兜裏發出碰撞聲。

  那晚的夜色可真是暗啊,沒有路燈,只有零星幾戶人家的窗戶透出微弱的光亮。聽帶隊的領導說,我們走的這條路,是一條通往工廠的捷徑。途中經過一個肉聯廠,據說因為經常屠宰豬羊,這裏常有野狼出沒。果然,當我們擦身經過肉聯廠的後牆時,好似一股血腥氣在暗夜裏浮蕩,此後「荒涼」這個詞,便種在了我的心裏。

  這個詞,原本是屬於這個縣城的。可是不久,因工作需要,我調到另一個單位上班。單位在縣城附近,抬腳就到達縣城中心。而且我赫然發現,這裏還有一個電影院。它是小城當年最為高大的建築,小商小販因它而在此頻頻流動,附近街道因它而熱鬧繁華。我剛來的那幾天,正好有劇團在此巡迴演出,我上班時看到過海報,上面彩印着《淤河姻緣》幾個字還有演員劇照。於是找了個休班的機會,在售票處買上票,靠在電影院裏的木椅上舒服地看了一個下午。在長長的水袖長舞中,從此愛上了這座城。電影院裏的觀眾席分為上下兩層,一次可容納數百人,我朋友曾在那裏工作過。他說在座無虛席的情況下,賣出去的是875張票,足以窺見影院的氣派。關上厚重的遮光布簾和大門,觀眾席漆黑一片。那麼多人安靜地坐在劇場裏觀看演出,場面一定非常壯觀。

  縣城並沒有高樓大廈,但是水泥路乾淨得讓人不捨得踩在上面。城中心有一個十字街,西北角是新華書店,西南角是標註着綠色標誌的郵局,東北角和東南角是對門的兩個拐角商店,北邊經營油鹽醬醋,南邊經營布匹和針頭線腦。如果遇到大集市,這裏購物的人特別多。往東相聯着蒙陰老酒廠,酒廠西大門前擠滿了買酒的人。當地人愛喝這裏生產的老白干。好一點兒的酒叫「蒙陰老窖」,酒瓶上貼着寫有「蒙陰老窖」字樣的紅標籤。縣委、縣政府兩個大院也坐落在街道相對的南北路上。縣城的街道不寬,道路也不悠長,但是站在縣城的每一個角落,都顯得自己那麼的渺小。大院裏各種着兩排紅絨樹,每株約有一抱多粗,來往趕集的人走累了,便會在絨樹底下納涼休息。

  附近的圖書館是我常去的地方,這是縣城給我的又一份驚喜,那麼多的書籍可隨意閱讀,向我打開了一扇通向文學的窗口。除了圖書館,書店也是我常去的地方,在這裏,我買過新出版的圖書,買過精美的明信片,買過散發着古色古香的信箋。信箋右下角幾朵小花,線條勾勒,頗有懷舊氣息。

  時光如水流逝,縣城在不斷變化着,由一座高樓逐漸蓋起更多的高樓,由低矮的門頭到幾層樓高的商場。縣城也在不斷向外擴大。我剛參加工作時走的那條漆黑的夜路,早已被縱橫的街道吞併了,被高聳的樓房淹沒了。偶爾我會經過育才路、文化路、新華路,去18歲那年我走過的那條漆黑的小路上去看看,它們早已成為了當地的一條交通要道,穿插並行着恒昌路、古城路、蒙恬路、蒙山路,沿途路燈明亮,且有好幾個單位在此「駐守護航」,全然不是當年的模樣。

  2018年,緊鄰汶河的「六館一中心」開始動工,這裏原本是一片亂草地,如今聳立起一座集文化和科技於一體的多功能大樓,容納了縣科技館、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文化館以及相關的政務窗口,周圍有居民區、文化廣場和汶溪公園。護城河水流不斷,公園內綠樹成蔭,步遊道縱橫交錯,空氣清新宜人。蒙陰縣是在西漢初年設立的,因在蒙山之陰而得名。近幾年被列為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創新基地,同時還被評為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國家園林縣城,以蜜桃和蘋果的盛產聞名,被譽為水果之鄉,是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這裏東有雲蒙湖,南有汶河,整個縣城被群山環抱,山光水色,美不勝收。經歷了那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我特別喜歡欣賞今天縣城的夜景。夜幕垂下,整個縣城被明亮的燈火照亮。新建的路橋上光帶閃爍,使得交通暢通無阻。林立的高樓在夜晚,遠看宛若夜空中掛滿了一面面「鉛字版」,一個「版塊」,就是一戶人家的窗口。晚飯之後,我喜歡去文化廣場散步,每次走到這裏,我總是情不自禁地去尋找燈光,數着它們的盞數,直到眼睛發酸。這時候,南山頂上的宏蒙塔燈也開始亮起來了,它的塔身倒映在山下的湖水之中,形成如琉璃金鐘般的輝煌景象。

  夜色降臨,有人在文化廣場跳起健身舞,展示着城市生活的多樣節奏。有些人不擅跳舞,但他們跟着節拍,背對着隊伍有節奏地蹦跳。不管怎樣,願意運動就是一種健康的心態,不會感嘆「時光只解催人老」。 或許誰也沒想到,小城會有這麼大的變化。「想想幾十年的奮鬥,唯有耀眼的輝煌,才能讓我們面對流年,淡定從容。」這是我朋友說的,也是小城所有前輩們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