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幼教事】幼兒識「以貌取人」 「看臉」原來是天生
若干年前,在一次幼稚園新生面試後,略胖的同事不滿地說,有學生面試不成功,家長的理由竟然是這孩子怕見到胖子,結果孩子面試表現失準,並要求重試!我對同事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也想到一個問題:幼兒是否能判斷外貌?又是否準確?
台灣學者透過「幼兒對成人外貌的偏好測驗」以及「不同情境下幼兒對不同外貌吸引成人行為的判斷測驗」,以151位三歲至五歲、來自不同社經狀況的幼兒為對象,以一對一訪談方式收集受試幼兒對成人局部和整體的外貌偏好,研究所得非常有趣:
一、70%幼兒喜歡長髮多於短髮;
二、54%幼兒傾向喜歡雙眼皮;
三、81%幼兒喜歡小鼻子甚於大鼻子;
四、68%幼兒喜歡薄唇甚於厚唇。
對少不更事的幼兒而言,判斷「美」容,「看臉」原來是與生俱來的能力。「看臉」不僅是今人特徵,早在遠古,無論幼兒與成人「看臉」都是本能和喜好,如西晋時期的美男子衛玠,自幼容貌出眾,十歲左右出門逛街就引起交通堵塞,人們爭相觀看。他長大後,更是風采照人。
衛玠進京時,京城百姓聽說他的姿容,紛紛上街圍堵觀看,導致他心力交瘁,最終病逝,留下了「看殺衛玠」的傳說。又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科舉考試中選拔人才,原本看重的是文章水平高的郭翀,但在面試時因郭翀相貌醜陋而放棄,轉而選擇了相貌俊美的吳伯宗為狀元。
名將「顏值」吃虧被彈劾?
我們今天討論的主角就是一位北宋名將,因長得不好看而吃「顏值」的虧,這個倒楣蛋名叫王德用。據記載,王德用體貌雄毅,面部烏黑滄桑,有「黑王相公」之稱。
王德用在戰場上英勇無畏,將敵軍逼得節節敗退,於西部邊疆贏得了矚目的威名。因此,他深得宋太宗、真宗和仁宗的器重,在宋朝朝廷中聲名鵲起,成為一代傑出的將領。他不僅擅長領兵作戰,而且在地方民政管理上也表現出色,特別是在追捕盜賊、整頓地方治安以及軍隊治理等方面,均取得了卓越的成績。然而,宋仁宗剛即位打算重用他時,卻遭遇了群臣的強烈反對。
群臣之所以反對,是因為王德用外貌粗獷,皮膚黝黑且身材魁梧,群臣上書說王德用的相貌不適合做官,有損大宋威嚴。更巧的是,他貌似開國皇帝趙匡胤,兩人有七八分相似,這竟成為了群臣彈劾他的理由。
當然,王德用的外貌只是群臣借題發揮的藉口。朝廷內部的鬥爭錯綜複雜,宋仁宗對王德用非常放心,絲毫不擔心他會造反作亂,然而文人們卻擔心,如果王德用長期擔任樞密使,必然會削弱他們的政治利益。因此,從王德用進入樞密院的那一刻起,他就遭到了朝廷群臣的聯手攻擊。
王德用沒在樞密院待幾年就被迫罷官,轉任武寧軍節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長史。可是各種誣陷仍然不斷,王德用無法得到重用,只能在地方上徘徊。
美不止外貌 內在同樣重要
審美應該是在理智與情感、主觀與客觀、內在與外表上認識、理解、感知和評判世界上的一切。我們必須從小培養不被外貌迷惑的智慧,不能以貌取人,要了解人的內心,冷靜看待人和事,不只追求外在,更需要內在的美。
●梁可茵老師 學研社成員,從事幼兒教育寫、教、編達二十多年,在書海澀論中尋找方便之門,喜歡發掘兒童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好奇投向歷史上小屁孩的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