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倡IPO政策傾向優質中小企
2025年「1+N」政策體系建設料繼續推進,中國資本市場有望迎來更多實質利好。
2024年12月14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主持召開黨委(擴大)會議,明確提出增強發行上市制度包容性、適應性。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金融與財務學系孔愛國預計,未來IPO政策有望進行一些優化調整。他建議,相關政策應傾向於更多優質中小企業,因為中小企業是新產業的生力軍。同時,若要降低上市門檻,監管就更應注重上市公司的合規性,「1+N」政策體系應對上市公司合規方面提出更嚴格的要求,尤其需進一步提升信息披露的及時性,「上市公司的任何操作都必須及時披露,信息披露的及時性,比信息披露的完整性更重要。」
降科技創新企業進入市場門檻
安永大中華區審計服務市場聯席主管合夥人湯哲輝同樣認為,2025年中國證監會或將進一步優化和完善發行上市制度,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不同發展階段企業的融資需求。相關制度料仍將突出支持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於科技創新型企業、新經濟業態企業等,或將在上市標準、審核流程等方面進行適當調整,降低其進入資本市場的門檻。
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更清晰
「『1+N』政策體系將持續深化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改革,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服務體系,」湯哲輝說,主板主要服務於成熟期大型企業,突出「大盤藍籌」特色;科創板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優先支持符合國家戰略、擁有關鍵核心技術、具穩定商業模式及較強成長性的企業;創業板則深入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突出創新、創造、創意;北交所是為中小企業量身打造的專業化平台,重點支持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將更加清晰,覆蓋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
構建完善退市機制 汰弱留強
「堅持『有進有出』,在嚴把IPO入口關的同時,堅決清退不合格上市公司,也是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舉措,」湯哲輝表示,A股上市公司數量經過約30年發展,幾乎趕超美國130年內所積累的數量,但中國證券化率仍處於較低水平,說明A股上市公司亟待做大做強、高質量發展,故構建完善的退市機制,實現資本市場的汰弱留強,循環暢通至關重要。
湯哲輝指,隨着「併購六條」的發布,一批標誌性、高質量的產業併購案例有望落地。「當前併購已經成為中國產業競爭的高階環節和發展新引擎,相關併購規則還會逐步細化。」他預計,「中國式SPAC」有望在內地資本市場出現,「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激發市場活力,進而推動中國資本市場走高質量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