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其實沒有動 視覺暫留製造錯覺
視覺暫留(Persistence of vision)是指光對視網膜所產生的視覺在光停止作用後,仍保留一段時間的現象。這種現象是因為視神經的反應速度造成的,具體表現為物體在快速運動時,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後,人眼仍能繼續保留其影像約0.1-0.4秒左右。
視覺暫留原理在現代影視、動畫等視覺媒體製作中受到廣泛運用,當圖像的畫面刷新率為每秒24幀以上,並且當前後兩幀的畫面具有相關性時,那麼這兩幀之間在視覺亮度上就有重疊時間,這就使得本來在時間和空間上不連續的畫面會給人以真實的連續的感覺。
電影的拍攝和放映就是利用視覺暫留的原理,通過快速連續播放靜止的畫面,使觀眾感覺到連續的運動效果。法國人保羅·羅蓋在1828年發明了留影盤,將一個兩面分別繪有鳥和空籠子的圓盤懸掛起來,當圓盤旋轉時,鳥驚奇地出現在了籠子裏,這一發明揭示了視覺暫留現象的存在。
其後在1832年,比利時人約瑟夫·普拉托和奧地利人西蒙·馮·施坦普費爾發明費納奇鏡,在一個手柄上安裝圓盤,圍繞圓盤中心繪製連續的圖像(即動畫幀),使用者旋轉盤片時,通過圓盤上移動的狹縫看到圖像在鏡子裏的反射。這樣,使用者看到圖片接連出現,得到連續播放效果,成為早期無聲電影的雛形。
此外,視覺暫留也在電子設備中發揮作用。例如,現代電子設備如手機和電腦顯示器,都會爭相推銷自己的屏幕運用了高幀率技術,正是因為高幀率能夠使畫面更連貫、更流暢、更清晰,不會感覺到任何卡頓。在遊戲和動作大片中,高幀率可以增加動作的細節、增強動作的流暢感、真實感。
在中國,人們發現視覺暫留現象並應用於走馬燈。走馬燈外形多為宮燈狀,內以剪紙黏一輪,將繪好的圖案黏貼其上。燃燈以後熱氣上燻,紙輪輻轉,燈屏上即出現人馬追逐、物換景移的影像。雖然沒有催生出新的媒體形式,但為傳統文化添加一抹頗具想像與趣味的色彩。
●文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