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解惑】「太極」詮釋「量子糾纏」 先哲思想超前

●圖為量子糾纏成像,形似太極圖。 網上圖片
●圖為量子糾纏成像,形似太極圖。 網上圖片

  早前,Google發表最新的量子電腦晶片「Willow」,聲稱能夠在五分鐘內完成目前最先進的超級電腦也要花費10澗年(即10的25次方年,共26位數字)才能完成的計算,其時間長度遠遠超過人類對宇宙年齡的認知,簡直不可思議。

  有專家認為,量子電腦已顛覆人類目前生活的三維宇宙概念,很可能是從其他宇宙借用了運算能力。筆者認為,量子力學的許多理論,其實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例如「信息統一場論」可與萬物同源的「道」合觀,「量子糾纏」也就是《周易》的「太極」思想。而「多元宇宙」之論,在佛經中比比皆是,佛陀本身就是一位發現宇宙真理,體悟三維空間以外還有無數無量三千大千世界的大智者。這種覺悟並教誨宇宙真理的哲賢,古代曾有不少,他們留下的經典,至今仍一直啟迪人心。當中,可能以陸九淵的「心即理」說最為簡明,其於《陸九淵集·雜說》曰: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萬世之前,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萬世之後,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東南西北海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近世尚同之說甚非。理之所在,安得不同?古之聖賢,道同志合,咸有一德,乃可共事。然所不同者,以理之所在,有不能盡見。誠君子也,不能,不害為君子;誠小人也,雖能,不失為小人。宇宙內事,是己分內事;己分內事,是宇宙內事。人心至靈,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譯文

  四方上下所有空間概念統稱為「宇」,古往今來所有時間概念統稱為「宙」。遍盡無窮時空的宇宙道理,就在我們良知本心中;體悟本心自性的根源,也就洞明宇宙一切道理。千萬世之前,有「聖人」出現,是因為他們體悟了良知本心,洞明宇宙道理;千萬世之後,我們若能體現這個本心與天理,一樣可以成為「聖人」。不管東海、南海、西海、北海,全天下的「聖人」,盡皆出於相同的本心與天理。近代很多崇尚「和同」的論說,都說得不恰當。大道天理的根源只有一個,哪有什麼不同?古代的聖賢,心志能貫通天道本源,故都有同樣的德性表現,從事相同的道德行為。但是,心志未能貫通天道的人,其所談論的天理根源,往往不能在自身行為中體現出來。有良知的真君子,能力未必很高,但不妨礙他們成為君子;至於心術不正的小人,即使能力再高,仍然淪為小人。宇宙最根本的道理,不外乎做好修心立德的分內事;盡力做好修心立德的本分,便能體現宇宙至善的道理。人的本心至善,其德性至為誠明。人人生而本有這一良知心性,這本心即體現至善的天理。

  註釋

  (1)宇宙:代表時空一切概念的本體。「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句,語本《尸子》,又見《文子·自然》。

  (2)心:指人天生本有的良知善心。

  (3)理:指宇宙最根本的道德倫理。

  (4)志:指人內在的思想與感情。《說文》:「志,意也。」《毛詩序》:「在心為志。」

  (5)咸:全。《說文》:「咸,皆也,悉也。」

  (6)不害為君子:害,妨礙。此謂君子不必多能,但必須心志純正,合乎天道,實踐道德。《論語·子罕》載大宰稱譽孔子「何其多能」,孔子自道:「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7)靈:本指能與天地溝通的女巫,後引申至通曉天道,有善心善行者。《廣雅》:「靈,善也。」《說苑·脩文》:「積仁為靈。」

  陸九淵,世稱「象山先生」,南宋乾道八年進士。其人自小聰穎,三四歲時即問其父「天地何所窮際」,十餘歲時閱讀古籍,「因宇宙字義,篤志聖學」,悟出人生之道,確立「心即理」學說。

  南宋淳熙二年,時年36歲的陸九淵與朱熹在信州鵝湖寺展開辯論。陸九淵認為,朱熹向外求理的學說「支離瑣碎」,主張宇宙萬物之理即在修心立德,心正則一切皆正;朱熹反謂其學說「簡略空疏」,堅持要格物窮理。朱、陸之辯,稍有相異,但本質皆在讓人明理知道,可以體用一如。傳統與現代,人文與科技,亦應作如是觀。

  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突飛猛進的當今世界,人類體悟多元宇宙真相的日子,或許並不遙遠。然而,人心應該如何自處?如何實踐生命意義?仍然是一個重要課題,值得好好反思,鑒古通今,活好人生。

  ●謝向榮教授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