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評航天教室】太空站3招讓供水「生生不息」
上回跟大家分享了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的部分生活,談過了「住」,今次跟大家談談航天員在空間站的「食」。未談食,先談喝,地球上兩種最重要的資源是空氣和水,取之不盡又不可或缺,但偏偏太空上就沒有這兩種生存的資源,所以談食之前,先要談水和空氣。
地球上的空氣和水能夠用之不竭,主要是靠大自然的循環再造,人類吸收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相反植物吸收陽光和二氧化碳,排出氧氣,一來一回,取長補短,使氧氣不斷供應;而水流入大海,太陽把它蒸發上天,雨水落下來變成可使用的水,這種生生不息的過濾,令地球上的水循環再造,令萬物得以生存。在空間站的航天員要有足夠的空氣和水,也得靠「循環再造、生生不息」這道金科玉律。
春秋時代的思想家老子對水特別欣賞,他在《道德經》中提出「上善若水」,意思是具有完美道德的人,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惠澤萬物而不爭名利。在太空來說,水也是上善和寶貴的。
在空間站,水的其中一個用處是用來製造氧氣。你知道水的化學代名詞是「H2O」嗎?水又名氧化二氫,即是由氫(Hydrogen)和氧(Oxygen) 組成,而一个成年人一天大約要呼吸2萬到次2.8萬次,既然太空沒有氧,我們便只好收集空間站的水,然後把水的氫和氧分解,那便有氧了。這種以電解水的方法十分耗電,但太空站擁有巨型的太陽能電池板,以電解水便變成一種很好的方法。
我們剛剛強調「循環再造,生生不息」,所以航太員呼出的二氧化碳也會收集,與水和其他氣體一併處理,循環再用。有人會問為什麼不用壓縮氧氣筒?一來運上太空的成本很高,二來美國的阿波羅13號在1970年起航,曾因壓縮氧氣罐在太空發生爆炸,差點釀成災難,所以以電解水是較方便和安全的方法。氧氣的問題好像靠「水」解決了,但水從哪裏來?
天舟運水成最貴「物流」
第一個方法是往空間站運水,中國載人的飛船是「神舟系列」,載貨的是「天舟系列」貨運飛船。每20升水會被包裝成一個水包,供給航天員們日常使用,但這方法的成本太高。在神舟十三號的太空任務裏,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在「天宮」駐守了180天,用水超過1,600公升,他們要的水是直接從地球由天舟十三號運過去的,估計每升成本高達14萬至35萬元人民幣。
第二個方法是在太空站「造水」,就是通過氫氧燃料電池,讓氫和氧於催化劑的作用下,在兩個電極上氧化成水,這方法難度不算大,惟涉及能源和成本等問題,未成主流。
第三個方法是最主要的太空水來源,就是把航天員的尿液、汗液、空氣的水蒸氣等收集及循環再造,變成「再造水」,這個過程很複雜,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淨化和蒸餾來把這些廢水變成可以飲用的水。篇幅所限,下次再和大家談談太空的「再造水」,看看如何「循環再造、生生不息」吧!
● 蔡世鴻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校長,教育評議會、航天教育學校聯網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