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當自強 擺脫地產依賴 助力香港發展
梁海明 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作為香港的重要公共服務機構,港鐵在推動城市發展和維持經濟活力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當前特區政府面臨財政赤字的情況下,港鐵須考慮承擔更多社會責任,更積極為特區政府提供財政支持。同時,港鐵也應考慮在自身發展中尋求突破,擺脫單一的「地鐵+地產」模式,探索多元化發展路徑,為香港的長遠發展,尤其是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港鐵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其大股東是特區政府,每年向大股東派息既是企業的基本責任,也符合公共經濟學(Public Economics)中「利益共享」原則。根據港鐵的財務數據,2023年港鐵總收入達到569.82億元,2024年上半年收入也高達292.71億元。如此豐厚的收入讓港鐵有能力每年向特區政府派發超過60億元的股息。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特區政府對港鐵的投資收益,可以視為「公共資本回報率」(Rate of Return on Public Capital)的體現。特區政府通過投資港鐵這一公共壟斷企業,不僅能以股息形式獲得財政支持,還能進一步將這筆資金用於社會公共服務領域,例如教育、醫療和基礎設施建設。在特區政府近年持續出現財政赤字的背景下,這種資金回流機制尤為重要,有助於緩解特區政府的財務壓力,促進社會福利增長。因此,港鐵向特區政府派息不僅是企業責任,也是資源優化配置的體現。
打造鐵路沿線商業生態系統
港鐵通過TOD模式(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實現了高度盈利,截至2023年已擁有48個建成物業和10個在建物業。然而,過於依賴地產開發的盈利模式存在顯著的經濟風險,尤其是在地產市場波動的情況下。基於多元化投資的角度,港鐵應積極考慮擺脫單一的地產開發模式,探索更多元化的業務方向,以降低經營風險並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
其一,港鐵作為香港壟斷性的公共服務企業,擁有獨特的資源和市場優勢。港鐵應考慮如何充分利用這些優勢,發展非票務收入來源,例如廣告、零售、站點商業服務等。通過將車站和鐵路沿線打造為「商業生態系統」,港鐵可以最大化壟斷資產的經濟效益。
其二,港鐵的高效管理和運營經驗在國際上享有良好聲譽,港鐵應考慮將其管理技術和運營模式輸出至其他國家和地區,參與海外鐵路項目,尤其是「一帶一路」交通基建項目。例如,通過提供諮詢服務或與其他國家的鐵路運營商合作,港鐵可以拓展業務領域,實現經濟效益的多元化。
其三,結合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港鐵可以嘗試布局綠色能源和智慧交通領域。例如,發展電動車充電網絡、綠色建築項目或智能交通系統。這不僅符合環境經濟學中的「外部性內部化」 (Internalization of Externalities,指通過政策或機制,讓經濟活動的外部影響如污染或公共利益等,由行為者承擔或受益。這樣可以促使行為者考慮社會影響,優化資源配置)原則,還能為城市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參與公共服務共享經濟振興紅利
通過多元化發展策略,相信港鐵不僅能降低對地產收入的過度依賴,還能在創新業務模式中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港鐵作為香港的重要公共服務機構,還應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探索如何在支持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助力政府緩解財政壓力、促進社會整體發展。放眼全球,許多類似港鐵的公共機構在支持政府財政和推動社會發展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些案例為港鐵提供了有益的參考,說明公共機構如何通過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為政府和社會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例如,港人熟悉的JR東日本(東日本旅客鐵道公司),雖然是類似港鐵的鐵路運營商,但其盈利模式更加注重鐵路相關業務的多樣化。JR東日本通過開發車站內商業設施(如購物中心、餐廳)以及新幹線沿線的零售業務,形成了「交通+商業」的模式,為日本政府提供了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此外,作為公共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JR東日本在災後恢復和地區經濟振興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該公司投入了大量資源重建受災地區的鐵路網絡,幫助區域經濟恢復。
又例如,德國的柏林公共交通公司(BVG),其主要收入來源是票價和政府補貼。與港鐵不同的是,BVG並不以盈利為主要目標,而是以服務公共利益為核心。為了支持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BVG定期向政府報告運營狀況,並在改善交通網絡、減少污染、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方面承擔重要責任。
通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公共交通機構在許多國家均承擔着支持政府財政、促進社會發展的重任。當社會整體面臨困難時,具有壟斷優勢或盈利能力較強的企業應承擔更多責任,向公共領域提供更多支持。港鐵作為香港經濟的重要一環,不應只考慮自身短期的財務表現,而應將目光放在香港整體經濟的長遠發展和穩定上。在社會面臨挑戰的關鍵時刻,港鐵更應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通過向特區政府派息、加大對公共服務的投入,以及給特區政府提供更多財政支持等方式,幫助紓解社會壓力。這樣的舉措不僅能有效緩解政府的財政赤字,還能增強社會對經濟前景的信心,為公共服務質量的提升提供保障。同時,港鐵通過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將自身的發展與香港整體經濟的繁榮緊密結合,這不僅有助於全港經濟的健康發展,也能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更能鞏固其作為公共服務核心企業的地位,進一步實現企業與社會的雙贏局面。
北部都會區作為香港未來發展的核心戰略區域,港鐵在其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交通基礎設施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港鐵應考慮在北部都會區的規劃和建設中扮演更重要角色,通過優化交通網絡布局,促進區域內資源的有效流動和經濟活動的聚集。
優先布局發展北部都會區項目
具體而言,港鐵可考慮通過以下方式助力北部都會區發展。一是港鐵應進一步優先布局北部都會區內的鐵路項目,提升區域內的交通便捷性,吸引人口、商業企業和投資的流入。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區域經濟活力,還能通過鐵路客運收入實現經濟回報。二是港鐵可考慮在北部都會區內試點智慧交通系統,例如車站智能排隊、動態票價系統等。這種創新不僅能提升乘客體驗,還能優化資源配置,降低運營成本。三是港鐵可考慮在北部都會區嘗試更多社會服務模式,例如與政府合作推出社區交通服務、公共住房配套等,為區域居民提供更多便利,提升其社會形象。
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不僅是香港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為港鐵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作為公共交通機構,港鐵應考慮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與特區政府協同合作,共同推動區域發展。
從經濟學和國際經驗來看,港鐵作為香港重要的公共事業企業,應考慮在當前特區政府財政困難的情況下,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繼續通過向特區政府派息支持公共財政。同時,港鐵要擺脫單一的「地鐵+地產」模式,探索多元化發展路徑,以降低經營風險並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
此外,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港鐵應更積極助力北部都會區的建設,通過優化交通布局和參與區域發展,為香港的未來繁榮貢獻更大力量。唯有不斷創新、優化資源配置,港鐵才能真正實現「當自強」,為本港市民和社會創造更多價值,同時鞏固其作為香港經濟支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