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偽扮女氹投資 港超球員落網
詐騙集團呃逾3400萬元 警搗兩基地拘31人
有詐騙集團透過人工智能「深度偽造」技術,假冒有錢女在網上交友平台結識海外受害人,投其所好,迅速建立網上戀人關係,繼而誘使對方墮入投資虛擬貨幣騙局,一年多合共騙取逾3,400萬元。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本月2日至3日展開代號「暗簾」的反詐騙行動,搗破兩個設於九龍灣的詐騙中心,並以「串謀詐騙」及「洗黑錢」等罪拘捕31人,當中包括主腦及骨幹成員,其中一人更是港超足球員,相信負責前線交友角色。警方表示,會向國際刑警及海外機構合作,盡快聯絡海外受害人。
被捕的24男7女(20歲至34歲),大部分人報稱無業。當中5名疑犯,包括集團主腦、詐騙中心負責人及3名骨幹成員,已被落案起訴串謀詐騙及洗黑錢罪,今日(6日)於東區裁判法院提堂,其餘被捕人士則獲准保釋候查。
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署理總警司孔慶勳昨日表示,涉案跨境詐騙集團相信運作超過一年時間,2024年10月起才轉到九龍灣兩座工業大廈內,租用兩個單位營運詐騙中心。為掩人耳目,集團將兩個單位偽裝成普通公司的寫字樓及開放式工作室,並延長運作時間,以詐騙更多受害人。
期間,主腦及骨幹成員透過不同渠道招攬年輕人加入,新成員無論男女會由集團培訓,提供交友攻略及步驟,學習在不同網上交友平台,以女性身份結識境外包括台灣、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的詐騙目標。集團會有人專責在網上交友平台建立一些人物設定,俱為相貌不俗,聲稱達到財務自由,亦有高尚生活習慣和生活圈子,例如擁有名貴手錶、手袋、飲名貴紅酒、打高爾夫球、出席幣圈人士的飯局,以及環遊世界等。
手寫筆記揭訂「工作目標」
警方亦發現犯罪集團會透過「深度偽造」技術「變臉」,製作虛擬相片及影像吸引交友對象,甚至與對方視像對話。成員透過釣魚形式接觸交友目標,展開「呃人三部曲」。第一階段,先了解受害人職業、興趣、家庭狀況等,熟絡後再了解受害人的收入、身家及投資習慣等。第二階段,逐步投其所好,與受害人發展網上情緣,並向他們分享虛擬貨幣的投資知識,並聲稱虛擬貨幣市場可輕易賺取可觀回報。第三階段,會向受害人推介由海外詐騙集團設立及操控的境外網上虛擬貨幣平台,聲稱平台能以質押形式賺取可觀回報,例如半年有逾50%的回報,不斷慫恿受害人把本身的虛擬貨幣投入該網上平台的虛擬貨幣錢包,最終令受害人血本無歸。
警方又在詐騙中心檢獲內部教學筆記和騙徒的手寫筆記等,例如手寫的筆記本中,騙徒會記下多項「工作目標」及「人生志向」,有騙徒計劃要騙取6萬元美金(約47萬港元),以及要購買價值26萬元的奢侈品等。
商業罪案調查科高級督察方詩穎昨日透露,第一個詐騙中心是約1,000平方呎的寫字樓,檢獲逾91部手機、7台電腦、多本手寫筆記本及60多萬元現金。第二個詐騙中心則約700平方呎,偽裝成開放式工作室,內有一個閣樓房間,現場查獲25部手機和一台電腦。
從詐騙中心的電話位置分布,相信每個成員同時操控多部手機,一人分演多個角色。一些手寫筆記本則記載「日常會做的事」,包括打高爾夫球、品嘗紅酒等,以塑造高尚、富貴形象,騙徒亦會訛稱是通過投資虛擬貨幣實現半退休的優閒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