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論壇/中國擴大內需 消費率有上升空間

  左圖:盛松成建議,財政和貨幣政策應向消費傾斜。右圖:中國消費率相比世界平均值仍然偏低。
  左圖:盛松成建議,財政和貨幣政策應向消費傾斜。右圖:中國消費率相比世界平均值仍然偏低。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年會」昨日在上海舉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院長盛松成表示,2024年末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並將「消費」放在「投資」之前,「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提法,表明政策層面已基本統一認識,肯定消費對經濟穩定和發展的重要意義」。

  盛松成相信,消費和投資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消費拉動生產,生產帶動投資,經濟就是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未來消費將在中國經濟增長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建議財政和貨幣政策向消費進一步傾斜。/大公報記者 倪巍晨上海報道

  目前中國的消費明顯偏低。盛松成分析,以世界銀行數據為依據,從全球10個代表性國家(GDP總和約佔全球63%)的平均水平看,當人均GDP處於1萬至1.5萬美元區間時,消費率達到73.22%。2023年中國人均GDP約1.3萬美元,但消費率僅55.6%,距離世界均值水平仍有大幅提高的空間。

  提升居民收入增長

  盛松成強調,消費的提升需要收入的增長,以及對未來的穩定預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均工資漲幅從2021年約9400元(人民幣,下同),降至2023年的6669元,「雖然工資在上漲,但漲幅卻在下降,2023年工資漲幅已回落到2017年的水平」。另一方面,2020年中國居民部門槓桿率已達62.3%,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又升至63.2%,超過居民部門在初次分配中所佔62.2%的比例。他說:「居民部門債務主要是房貸,槓桿率的持續上升,影響其消費意願和能力。」

  盛松成認為,服務消費雖是當前經濟一個薄弱環節,但也是未來經濟發展和促消費的增長點。目前中國服務消費佔居民消費的52%,美國的佔比約65%,且美國服務業佔GDP的比重約82%,服務業就業人口佔全美就業人口約85%,「對服務業發展的支持,既能促就業,又能改善人民生活,從而促進中國經濟穩定發展。」

  宏觀政策宜向消費傾斜

  宏觀政策方面,盛松成建議,財政和貨幣政策應向消費傾斜,未來可進一步發揮普惠養老專項債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如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這樣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其他國家可能沒有,這是中國一個突出特點,也符合我們需要」。他補充,在促消費方面,未來可提高住戶部門收入份額,如提高「低收入群體」等特定人群收入,此類群體邊際消費傾向高,也更需要政策支持。此外,可將補貼人群延伸至嬰幼兒、多孩家庭等,並考慮增加社保補貼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