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歌劇院】歌劇體驗啟發兒童音樂興趣
非營利機構(NGO)香港大歌劇院成立於2019年,創始人黃桂林表示,他們的使命有兩方面,一是致力於普及歌劇。「在香港,歌劇的觀眾群體相對較少,且年齡偏大。為了發展這門藝術,我們必須令觀眾群體年輕化。因此,我們開始推動青少年歌劇教育,讓他們有機會從小接觸和學習歌劇,從而逐漸培養對歌劇的興趣和熱愛。這是我們長遠規劃的一部分,這需要一個過程,不能急於求成。」其次,是培養本地年輕歌唱家。「我們希望這些年輕人能在歌劇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最終成為主角。為此,我們每周都會安排專業課程,並為他們提供舞台表演機會,令他們在實戰中鍛煉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隨着劇團的幾次演出均獲成功,逐漸擴大的影響力給了黃桂林開啟兒童合唱項目的信心,為此他選擇了歌劇《糖果屋》。「這是一部成熟的歌劇作品,其中又有專屬兒童參與的片段,相信可以很好地鍛煉到兒童的能力且給予其成就感。」黃桂林表示,目前的兒童團員年齡在6到16歲之間,而他們正在考慮將最低年齡放寬到4歲,讓更多兒童能夠參與。
學歌劇磨煉意志紀律助成長
香港大歌劇院青少年團領班Iris表示,讓小朋友參與歌劇,除了是一個難得的演出機會外,也會對其性格產生正面影響。因為演出歌劇需要很高的紀律性,他們必須聽從指揮,且需要克制自己不能吃某些食物。「他們還需要配合動作,在舞台上走來走去,這其實非常不容易。」此外,訓練時間通常安排在周五到周日晚上,尤其在周五,小朋友們結束一天的學校課程後,仍能堅持完成劇團的訓練,這令Iris很動容。「雖然有時他們會說累,但一唱歌就會進入狀態,這是非常難得的。他們是專業表演團隊的一部分。」
Iris特別提到一件令她印象深刻的事,那是《糖果屋》海報在教室派發時,有兒童發現自己的照片沒有在上面,便詢問老師原因。Iris說:「我告訴他們,等他們成為歌唱家時,照片就會印在上面。放學時,一個小女孩偷偷過來跟我說,她長大後也要唱歌劇。這讓我非常有成就感,因為經過幾個禮拜的訓練,他們有了這樣的目標,這次演出可能是有些小朋友職業道路的起點。」無論未來是否有志成為歌唱家,Iris都希望能培養小朋友們欣賞音樂的習慣,「歌劇中優美的音樂、歌詞和故事內容,都容易讓小朋友理解並融入其中,我也會在教學過程中令他們理解歌劇背後的意義,這也是一種文化傳承。」
結識新朋友 增添自信心
對聲樂、唱歌及表演抱有極大興趣的Bonnie,自4歲起就跟隨老師學習唱歌,至今已8年有餘。幼時的她曾是個較為內斂的女孩,現在則通過唱歌外向了許多。其間,Bonnie不僅習得了許多歌唱技巧,更結識了不少朋友。她指自己可以通過老師的講解學到很多知識,而除課上學習外,課後練習也很關鍵,這兩者的結合可以大大提升她的水平。
Bonnie表示,老師和同學們很早就開始為表演《糖果屋》作準備。在培養與夥伴們的合唱默契這一方面,她點明:高度的默契需要持續、穩定、多次的練習,也需要養成與同學們通過眼神交流的習慣。Bonnie很享受在不同場合及地點表演,因她能收穫無數快樂,也能有所成長。「演出不單是一場表演,因為我不僅能通過表演向各位導演、演員學習表演技巧,還可以交到許多新朋友。」表演也激勵她在其他學科中大膽邁出步子的勇氣,「通過表演練就的勇氣,能讓我在演講時自信很多。」在Bonnie看來,學習唱歌也為她的將來開闢了一條可選擇的道路,「它可以是一份潛在的事業,也可以一直是滋養我的愛好。」
Charlotte現時就讀小學四年級。在課堂上,Charlotte常會先與其他同學分聲部練習,然後大家再聚在一起練習合唱。而在這次的《糖果屋》表演中,最令Charlotte開心的,是她與同伴們站在轉台上唱歌的時刻。二年級時,Charlotte還是不善言辭,現在則較從前更樂意同他人交流。為提升與團員的默契度及歌唱的精準度,Charlotte也會於暑假與同伴相約練習。她在合唱團擔任高聲部,這也使她能在學校平日的音樂課堂上輕鬆地唱出高音。
10歲的Alexander是兒童合唱團的新成員,雖然入團不久,但Alexander已可以更加自在地結識朋友,也愈發自信了起來。「合唱團注重團隊合作,要和其他人一起唱歌。上台演出也會幫助我增強自信心,我從前唱歌不是很自信,但上台後,常有人會幫助我、鼓勵我,我就會唱得大聲些。」在學校,Alexander可以將在合唱團中習得的表演技巧,運用到表演課中,希望自己未來成為校內合唱團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