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視窗】無師自通出名家
2025年首次刊文,祝願香港文匯報的讀者新年快樂,生活美好!
上期拙文提及崔妙芝唱粵曲是「無師自通」,其實著名唱家中「無師自通」的不乏其人。2019年,冼劍麗離世,我曾撰文《跳舞粵曲皇后冼劍麗》悼念,文中引《香港粵語唱片收藏指南──粵劇粵曲歌壇》一書裏的介紹文字,指冼劍麗「唱腔蕩氣迴腸,行腔轉調,全是出自個人靈感,未有師承。」就冼劍麗無師自通的說法,我曾向麥惠文師傅和劉建榮師傅請教,他們未曾聽聞冼劍麗師承何人。一般來說,無師自通的歌者多數是模仿名家的唱腔,例如崔妙芝唱「芳腔」,只要聽熟芳艷芬的梆黃行腔,便能演繹「芳腔」名曲。但冼劍麗的唱腔自成一派,不仿效別人,可見天資聰穎,悟性極高。
麥惠文師傅曾擔任冼劍麗灌碟的頭架,他說冼劍麗的音量極細,站在她的身旁,也聽不到她的歌聲。冼劍麗曾登台演出粵劇,音響師收音方法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冼劍麗在1956年灌錄的跳舞粵曲《一縷柔情》至1970年代還經常在電台播放,論受歡迎程度不遜於任何經典流行曲。以下是兩段網上有關《一縷柔情》的留言,其一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尾有段時間幾乎每天都聽到這首名曲,簡單去形容它就是歌者、音樂旋律、拍和、編曲、調子,全是優美和完美的組合,六十年來從未有任何人和音樂的組合能與之比較,真的是後無來者。」;其二是「1960年,我做外賣小工。記得有一晚送外賣去中環永吉街口近電車路紅樓舞廳,當時晚舞就快開始。剛好正在播放《一縷柔情》。當然十分好聽啦。我也逗留到聽完才下樓。」
至於冼劍麗另一名曲《文姬歸漢》,時裝設計師鄧達智有這樣的回憶:「在加拿大上課期間,偶然聽到二姐從堂姐家中借來錄音帶;麥炳榮、冼劍麗、莫佩文合唱《文姬歸漢》,被慣聽任白、新馬師曾以外的粵曲演繹吸引,好些段落並非大鑼大鼓,而是近似清唱卻無阻深深被吸引。麥炳榮微帶沙聲配冼劍麗並不艷麗,卻以清晰、婉約、典雅的音色將蔡文姫這個歷史悲劇人物的一段悲苦人生刻畫得細膩,在此之前從未聽過具備類同唱功的演繹。難怪冼劍麗看似從未以大紅大紫大老倌姿態出現,卻無損吸納大批資深粉絲莫失莫忘的支持,縱使當年十多歲,基本上從來聽的都以英文歌為主,卻為《文姬歸漢》一曲拜倒前輩獨步藝壇,無分古今東西的唱曲藝術領域上。」
讓我補充一句,《文姬歸漢》裏一段教兒讀詩的唸白,成功演繹天下慈母心,感人至深。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