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漁農品大熱 落實《藍圖》釋潛力

●本地漁農美食嘉年華昨日人頭湧湧,市民大手掃貨。
●本地漁農美食嘉年華昨日人頭湧湧,市民大手掃貨。

●本地漁農美食嘉年華昨日人頭湧湧,市民大手掃貨。
●本地漁農美食嘉年華昨日人頭湧湧,市民大手掃貨。

●售賣番石榴及士多啤梨的檔主表示,開檔不足兩小時已需要補貨。
●售賣番石榴及士多啤梨的檔主表示,開檔不足兩小時已需要補貨。

●嘉年華共吸引102,000人入場。多個菜農及養魚戶表示活動大收旺場。
●嘉年華共吸引102,000人入場。多個菜農及養魚戶表示活動大收旺場。

●謝展寰(左三)表示,會致力打造本地漁農產品品牌。
●謝展寰(左三)表示,會致力打造本地漁農產品品牌。

  兩天逾十萬人湧漁農美食嘉年華掃貨 業界冀增援拓展銷售渠道

  全港最大規模的漁農市場「2025本地漁農美食嘉年華」一連三天在旺角花墟公園舉行,全場設有420個展銷攤位,出售本地有機蔬菜、有機魚類等,昨日又適逢周末,吸引大批人流入場,更有市民結伴前來掃貨,部分產品早早被搶購一空。自前日開幕至昨晚7時,嘉年華共吸引102,000人入場。多個菜農及養魚戶向香港文匯報表示活動大收旺場,顯示香港的漁農產品有市場,但業界一直受土地不足、人手缺乏,以及銷售渠道狹窄等限制發展,希望特區政府發表的《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的逐步落實,有助他們突破困局。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茗/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北山彥

  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為活動致辭時表示,局方銳意將嘉年華打造成一個新的活動品牌,推動本地漁農業外,市民亦能享用更便宜和低碳食品,有信心今年嘉年華的入場人次能打破紀錄。

  謝展寰:致力打造本地貨品牌

  他特別提到,特區政府於2023年12月公布《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藍圖),涉及基礎設施支援、財政支援等八大範疇,協助漁農業整體升級轉型,邁向現代化、集約化及可持續發展,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布局。

  在漁業方面,漁護署已指定了4個新魚類養殖區,並將分階段投入運作,以推動深海養殖。其他措施包括拓展漁產品銷售渠道、協助業界發展休閒漁業、加強與內地就現代化水產養殖的交流和合作等。

  在農業方面,漁護署正透過公私營協作模式推展「現代化科技農業園」,並着手進行農業園第二期首階段發展的相關籌備工作。同時,漁護署會以多管齊下的方式推動農業包括界定「農業優先區」作長期耕種用途,推動都市農業及休閒農業等。

  謝展寰表示,政府會繼續與漁農業界保持緊密溝通,促進業界從生產為基礎的第一產業,擴展業務至涵蓋漁農產品加工、漁農產品銷售、休閒、文化及體驗等服務的第二及第三產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漁護署會繼續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加強漁農產品的宣傳推廣工作,致力為本地漁農產品建立優質和安全的品牌,為香港市民提供更多環保、低碳、安全同優質的「香港生產」漁農產品。

  昨日是嘉年華第二日,市民早早前來購物。不少商販都表示,整體銷情不俗(見另稿)。

  種蘑菇租場貴 有支援仍要撐一年

  雖然市民熱捧本地漁農產品,但香港漁農業仍存在不少挑戰。主打蘑菇生產的宏瀚國際(香港)業務經理譚展雄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在香港搞農業較棘手的問題在於人手及租金問題。他解釋,行業入行新血少,需要用更高的薪酬請人,而蘑菇生長於室內,需要租用私人場地種植培養,租金壓力大。

  隨着《藍圖》日後逐步落實,該公司的租金壓力有望紓緩,「生態園簽咗我哋,但最少要等多一年多才能進駐,到時才能解決租金貴的問題。」此外,由於菇類原材料等仍依靠進口,產品價格、船運費用等因經濟原因而上漲了20%,「我們能做的努力是讓今年(產品售價)保持不加價,撐下去。」

  本地魚銷售渠道仍待拓展

  同時兼顧漁場、農場的暉傑農貿開發部經理丁道德表示,漁農業本身是「看天吃飯」的行業,如果能得到政府支持,會更有信心。儘管政府已經有相應的行業補貼,「當魚的死亡率達40%至50%才有補貼,那死10%就不是死了嗎?卻沒有補貼。」他認為可以適當放寬限制。

  該漁場目前使用的有機魚糧只有一款獲認可,他認為若能引進更多品種的有機飼料,能幫助業界進行比較使用。在銷售方面,寶石魚等品種同時能成為有機魚及優質魚,與同行其他品種魚類存在競爭,他希望政府能夠拓大銷售渠道,方便市民購買及分辨有機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