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創新指數 中國升至第11位
國新辦3日舉行「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系列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表示,2024年,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加快健全,探月工程、重型燃汽輪機等重大創新成果持續湧現,中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升至第11位(2023年為12位)。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肖渭明表示,2025年將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繼續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並進一步向民營企業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大公報記者 任芳頡北京報道
廣深港科技集群 連續5年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
趙辰昕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2024年,中國創新活力持續激發,新舊動能轉換加快。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一方面,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加快健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化建設不斷推進,探月工程、重型燃汽輪機等重大創新成果持續湧現,中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在2024年上升到第11位。另一方面,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持續顯現,傳統產業加快升級,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未來產業加快布局,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的增速持續高於製造業總體增速。
展望2025年,趙辰昕表示,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要支持各地立足戰略定位、結合稟賦優勢,探索富有地域特色新路子。如在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中,通過發展新型儲能、綠電製氫等延長產業鏈條。要支持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如深入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支持可再生能源、新型儲能技術應用。
「我國創新領域呈現出蓬勃生機,標誌着我國正在加速邁向創新驅動的發展新階段。」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郭寒冰對大公報表示,一系列積極變化,不僅體現在創新成果的持續湧現上,更反映在創新制度的不斷完善和創新生態的持續優化之中,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區域發展方面,回顧2024年,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引領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肖渭明介紹,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進取得重大進展,各地區的比較優勢進一步發揮。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三大動力引擎作用持續增強,佔全國經濟增量的比重保持在40%以上,「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5年位居全球創新指數百強科技集群第二。2025年將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增強區域發展活力,繼續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促進區域間聯動融合發展,繼續推進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郭寒冰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最為活躍、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不僅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更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高地,優勢顯著,在區域發展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
出台民營經濟促進法 提升創新能力
肖渭明表示,2025年,國家發改委將推動出台民營經濟促進法,配合有關方面開展規範涉企執法專項行動,有效維護好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對涉及民營經濟的政策要開展專項評估,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經營主體公平開放,特別是向民營企業公平開放;進一步向民營企業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完善民營企業融資支持政策制度,推動落實解決賬款拖欠問題。
郭寒冰稱,向民企開放國家重大科研設施、完善融資支持政策等舉措,有助於提升民企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為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