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風生/抹黑香港「規避制裁」荒謬可笑\李穎彰

  《華爾街日報》近日發表了一篇毫無根據的文章,誣稱特區政府協助俄羅斯「規避美國制裁」,這不僅是對香港聲譽的惡意攻擊,更是對中國的抹黑行動。

  此類抹黑並非首次出現,過去數月來,某些西方媒體反覆炒作類似的無稽之談,妄圖損害香港的國際形象。然而,有關報道不僅沒有提出任何事實依據,更暴露外國反華勢力妄圖「以港遏華」,打壓遏制中國發展的圖謀。

  首先,《華爾街日報》的文章的錯誤在於,將香港這個全球貿易樞紐的正常運作,與其聲稱的所謂「制裁規避行為」混為一談。作為全球最繁忙的自由港之一,香港的經濟模式本質上就在於促進來自世界各地,包括持不同立場的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這一經濟特性並不能被視為違法行為的證據。

  該報文章提到,2023年香港與俄羅斯的貿易額約為7.5億美元,主要涉及微晶片及其他商品,並試圖以此「證明」特區政府支持俄羅斯的軍事行動。

  其實,這一數字僅佔香港當年總貿易額約1萬億美元的極小部分,僅憑貿易數據並不足以證明其結論;而涉及晶片貿易都是正常的貿易,絕不等同所謂的「支持俄羅斯軍事行動」,更何況該報完全拿不出任何有說服力的「不合法」證據。

  刻意歪曲正常貿易活動

  其次,香港的角色更多是作為全球物流樞紐,而非商品的最終目的地或來源地。許多商品僅經過香港中轉後再出口至其他地區,這是國際供應鏈運作中極為正常的現象。將香港的中轉角色與商品的最終用途強行掛鈎,既荒謬又不公正。這種選擇性引用數據的做法,不僅缺乏必要的背景說明,更暴露出其刻意誤導的企圖。

  第三,文章對香港監管環境的指控同樣站不住腳。特區政府一向以嚴格遵守國際金融規範而聞名,其反洗黑錢與反恐資金措施更是獲得「反洗錢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ATF)等國際組織的高度肯定。香港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合規性早已毋庸置疑。然而,《華爾街日報》卻選擇性忽略這些事實,反而是暗示特區政府治理架構存在着不同的問題,試圖破壞香港特區政府的形象。這種質疑不僅缺乏任何實質性證據,還充滿偏見,顯然是為迎合其政治目的而刻意作出的污衊行動。

  再者,特區政府始終致力於維護全球貿易規範與金融透明度,這些努力早已獲得國際機構的廣泛肯定。香港作為長期遵守規範、合法運營的國際金融中心,卻被《華爾街日報》無端抹黑為「違反規則」,只能凸顯有關報道的偏頗與不實,並進一步暴露其政治動機。

  該報文章以一名在港經營的俄羅斯企業家的活動為例,試圖「證明」特區政府協助其規避制裁,這進一步反映文章的臆測性與偏頗。有關商人在港經營一家獨立企業,與成千上萬在港營運的外國企業別無二致。文章卻試圖將個別商業行為等同特區政府的官方行為,卻未能提供任何具體證據來支持。

  話說回來,美國以域外管轄權強行執行單邊制裁的行為,本就是對國際法的公然踐踏。香港不是美國的特別行政區,更不隸屬於美國,特區政府有權拒絕承認或執行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批准的單邊制裁措施。要求特區政府執行其不承認的制裁,既不符合法律邏輯,也顯得極其虛偽。這種不合理的期待,進一步揭示了有關指控的雙重標準與政治用心。

  歐美公司藉制裁牟取暴利

  這類毫無依據的攻擊早已不是新鮮事。過去數月,部分西方媒體不斷抹黑香港,反覆炒作毫無事實支撐的指控,意在削弱香港作為連結中國與世界橋樑角色的戰略地位。這些不實攻擊不僅意圖損害香港的國際聲譽,還旨在干擾其正常的國際貿易,進一步削弱香港與內地的緊密聯繫。這一系列行為,無疑是西方出於自身地緣政治利益而採取的刻意策略。

  此外,文章對西方企業在國際制裁規避問題中的角色卻隻字未提。長期以來,許多美國及歐洲公司通過向受制裁實體提供商品和技術牟取暴利。

  如果《華爾街日報》真希望解決所謂的「規避制裁問題」,就應對所有涉事方進行全面而公正的分析。然而,《華爾街日報》卻選擇性地將矛頭對準香港,這種做法充分暴露了其偏見與雙重標準,顯然並非出於追求客觀事實的原則。

  《華爾街日報》對香港作出毫無根據的抹黑,充分顯示其真正目的並非報道事實,而是為其背後的政治勢力服務。但即便面對這些充滿偏見的言論,香港依然堅守透明、法治,以及遵循國際貿易規範的承諾。該文章未能揭示任何實質性的違規行為,反而暴露出某些勢力為達到其政治目的而不擇手段的企圖。在面對這類不公正的報道時,我們必須堅定地與特區政府站在一起,捍衛香港的聲譽和國際形象,以及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執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