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創共享/中國基建出海 經濟新增長點\戈 峻

  圖:中國基建出海有效帶動全球產業鏈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圖:中國基建出海有效帶動全球產業鏈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今年是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第12個年頭,早前與朋友聊起「一帶一路」,對方提到一個詞語特別有意思,就是「地球編輯器」。這詞語有什麼意思呢?那就是透過不同的大型基建將地球的格局重新編輯,讓世界在基建項目之下串聯起來,讓上下游產業鏈擺脫地域限制,得到突破發展。

  筆者認為,「地球編輯器」也體現中國的基建實力。先說一組數據,根據官方統計,截至去年6月,152個國家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國對這些國家總共投資了3000多個項目,非金融類投資達到7859億元,其中大部分變成了當地的港口、鐵路、橋樑、工業園區;此外,中國與這些國家的貿易額從2013年的1萬億美元,增長到2萬億美元。可以看到,中國的基建跨越海洋,把鐵路、公路、水利、電力、港口、通信等行業帶到了世界各個地方,尤其是東南亞,由中國負責的基建項目,就像珍珠一樣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乃至全球串聯起一片繁榮的景象。

  促進區域經濟繁榮發展

  中國的基建如此積極出海,一方面是在內地基建市場競爭激烈的背景下,大家都在尋找新的機會,明智地尋找新的增長點。另一方面,基建出海大大有效帶動全球產業鏈的發展,例如中老鐵路已成為了中國連接老撾乃至東南亞的重要物流通道,一邊是中國製造的機電產品、農副產品;另一邊是老撾、泰國的天然橡膠、熱帶水果,各式各樣獨特商品,在這條鐵路上雙向奔馳,這不僅僅豐富了鐵路沿線國家的市場供應,促進區域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又例如巴基斯坦西南部港口城市瓜達爾,2013年由中國海外港口控股公司取得瓜達爾港口及自由區運營權,開始對瓜達爾港進行包括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在內的全方位升級改造。其中,中巴友誼林這片綠洲在瓜達爾以黃色為主色調的黃沙地上格外亮眼,據了解,這片友誼林以前是垃圾場,中方團隊到瓜達爾後,根據當地氣候特點,選取具有防風固沙功能的樹種種植在友誼林中,累計種植適合熱帶乾旱地區的植物達到4000多株。友誼林不僅為當地提供了美麗景觀,也改善了環境,還為當地民眾帶來中國的先進種植技術,帶動增收。在友誼林中,大家可以看到用榿果木修剪而成的「中巴萬歲」四個立體大字,就是為了紀念中國的基建技術為這個地方帶來的生活、環境、經濟提升。此外,由中國援建,去年竣工的瓜達爾新國際機場,具有國際標準和現代化設施,新機場的投入將進一步為該地區帶來繁榮,還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我們有一句話:「要想富先修『路』」,過去企業家要從家門口走向全國,需要先有能走全國的路,現在企業家要從全國走向世界,同樣需要先有能走向世界的路,才能帶動整個上下游產業鏈一起流向全球。不過,當「地球編輯器」讓企業家有了走向世界的路,怎樣走才是最便捷呢?這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過去一段日子,筆者發現香港的馬路上越來越多國產新能源車,雖然香港的新車市場規模不像其他內地大城市,但需求潛力強大,據香港運輸署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香港電動汽車的首次登記數超過2萬輛,大概估了首次登記總數的75.3%。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許多內地品牌把香港看作是走向國際市場的跳板。香港的國際化經濟程度高,經濟環境和地理位置好,是企業進行國際化布局的理想選擇。

  打個比喻,企業要出海,就好比我們駕車上高速從一個城市走去另一個城市,在到達目的地前,我們會在途中的服務區齊備一下,審視接下來的行程,優化最合理路線去到達終點,而香港這個擁有「一國兩制」獨特優勢的城市,正是其中一個很好的服務區。此外,企業也需要有好的導航系統,平台就肩負起這職責,利用大數據等資源,計算出企業達到目的地的最佳行程方案,該在哪裏停一停,該在哪裏加速,駛上新增長點的成功之路。

  (作者為天九企服董事長兼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