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推送廣告 背後是大數據

  【大公報訊】綜合報道:手機應用程式(App)監聽已成用戶對個人隱私被侵犯的主要擔憂,許多用戶發現自己在生活中談及的話題很快出現在應用軟件上。研究表明,這種現象背後可能與「大數據分析」或「證實偏差」心理有關,App「偷聽」可能幾乎不存在。

  據報道,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網安中心測評實驗室副主任何延哲此前表示,App「偷聽」雖然在技術上可以實現,但是成本高、效率低,存在高昂的法律風險,且通過實驗檢測並未發現哪款App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將語音信息上傳之後的偷聽行為。Facebook前廣告經理馬丁內斯也曾表示,若Facebook通過麥克風記錄聽到的所有內容,在功能上等同於用戶和Facebook「一直通電話」。監聽所產生的音頻數據巨大,即便公司體量如Facebook,也難承其重。

  分析稱,所謂「偷聽」可能是用戶對個性化推薦的誤解。App通常會對用戶進行「大數據分析」,形成用戶畫像,並據此進行內容和廣告的個性化推薦,「在無數次的推送中,總有幾次是押準的。」已有法院判決顯示,廣告個性化推薦結果並不意味着App實施監聽。此外,用戶認為自己聊什麼App就推什麼,可能也與「證實偏差」心理有關。證實偏差就像腦中的過濾器,對信息進行選擇性注意,留下人們認為正確的,無意識地過濾掉那些不相關的其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