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道/包裝食物欠標籤 成分不明恐食壞肚

  圖:藍田滙景廣場內的一間店舖,出售的菲律賓煎炸小食均以透明膠袋包裝,無任何食物標籤。
  圖:藍田滙景廣場內的一間店舖,出售的菲律賓煎炸小食均以透明膠袋包裝,無任何食物標籤。

  病從口入,香港保障食物安全其中一個方法是食物標籤法規,然而大公報記者發現,市面不少店舖出售的預先包裝食物,均欠缺食物標籤,消費者難以有依據地選擇食物。《大公報》把訪查近20間店舖的個案轉交食環署跟進,該署人員經巡查後,發現有店舖出售的預先包裝食物不符合《食物及藥物(成分組合及標籤)規例》規定,已即時向相關店舖的經營者提出檢控。

  立法會議員及食物安全專家均指出,市民若不知道食物的成分,進食有一定風險,包括容易造成食物過敏。立法會議員建議加強巡查外,亦應加強相關店舖的食物安全教育。\大公報記者 余風、蘇荣(文) 盧剛昌(圖﹑攝錄) 融媒組(製作)

  食安中心日前公布香港第二次總膳食研究首份報告,17種食物被驗出添加亞硫酸鹽。食安中心提醒,長期過量攝入亞硫酸鹽會刺激胃部、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建議留意預先包裝食物標籤。事實上,綜觀市面出售食物的店舖,不少出售的預先包裝食物中,包裝上並沒有貼上食物的中英文標籤。

  無列牌子及成分說明

  大公報記者日前來到深水埗大南街兩間出售印尼食品的店舖,都看見有售賣並未有標示中英文食物標籤的預先包裝食物。一些包裝食品如爆米花或甜品,只有該國的文字,並未按香港法例標示中英文的食物成分表。在店內的雪櫃,更見出售一些不同顏色、似是自製的杯裝飲料及食品,同樣沒有食物標籤。在九龍城及藍田的泰國及菲律賓店舖同有售賣不明食物,其中城南道的泰國店舖出售的乾魷魚、牛肉乾及豬肉乾只簡單標示貨品名稱,並沒有列出食品的成分;藍田滙景廣場有店舖出售的菲律賓煎炸小食均以透明膠袋包裝,無任何食物標籤。

  佐敦炮台街一間出售東南亞食品的店舖內,大公報記者看見不少沒有標示的爆米花及小食,有關食物均以普通透明密實袋包裝,並無牌子及食物成分。此外,店舖內的外籍店員更向記者介紹一種自家製造的牛油,每瓶售價100元,同樣瓶上沒有任何食物標籤。

  然而,進食來歷不明食物後果可大可小。單是去年2月初、6月底、8月初、10月中、10月底及11月底,分別最少有七宗進食蜂蜜引致「狂蜜病」中毒的個案。據了解這些蜂蜜來自尼泊爾。

  多涉東南亞食品商戶

  香港有不少少數族裔定居,部分更在各區開設專門售賣其國家食品的店舖,同鄉經常前來光顧。大公報記者日前在佐敦、深水埗、荃灣、葵涌及粉嶺發現這類商店,惟售賣部分食物均沒有貼上食物標籤。其中在元朗合益及同益商場設有多間少數族裔開設的士多,出售生活用品和食物,當中包括麵包、小食、盒裝飯菜等,惟有部分食品只用透明膠袋封口包裝,或是利用透明膠盒裝好,簡單貼上疑似是食用日期的標貼和價格便放在層架上出售。

  此外,葵涌和宜合道一間南亞食品雜貨店,出售的大包裝類似爆米花食物,只有透明膠袋包裹,包裝上只有價錢標示,其他食物標籤欠缺;在荃灣青山公路、運通街及登發街的印尼食品店舖,多款爆米花及印尼特色小食均只以沒有任何標示的透明膠袋包裝;粉嶺聯安街的亞洲雜貨店內,大量飯盒、餸菜及糖水的包裝上均沒有貼上食物標籤。

  大公報記者看到鰂魚涌及柴灣的多間印尼食品店,出售的爆米花及蝦片等食物亦用透明膠袋包裝,惟食物標籤欠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