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察/新年第一會 「投資」是重點\馬浩亮

  新年伊始,各省密集舉行「新年第一會」。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全面吹響新年度經濟工作「集結號」。重大項目建設、優化營商環境,成為普遍的主攻方向。

  在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中,穩投資對穩增長具有關鍵性作用,高效益投資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把握政策取向,講求時機力度,各項工作能早則早、抓緊抓實,保證足夠力度。」

  從各地的開工情況下,可謂勢大力沉,為穩住經濟基本面提供「壓艙石」。1月2日,重慶舉行一季度重大項目開工暨投產活動,共涉及304個項目、3860億元(人民幣,下同)投資額;同日,江蘇召開「全省重大項目建設專題會議」,一季度將開工億元以上項目2807個;安徽首批622個重大項目,總投資4057.5億元。

  尤為重要的是,重大項目不僅體量大,而且質量高,力道十足又「新」意十足。安徽投向新興產業項目佔比55.3%,涵蓋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貴州「新年第一會」主題定為「全省抓產業抓項目抓招商推進會」,吉利新能源汽車、華為雲端數據中心、寧德時代新能源動力電池等成為龍頭項目。海南召開「自由貿易港封關運作推進大會」,將聚焦種業、深海、航天、綠色低碳、生物製造等新質生產力,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

  重大項目「硬投資」,離不開營商環境「軟建設」。多省因地制宜提出有針對性的舉措。福建以「優化營商環境大會」作為主題,要求落實「非禁即入的負面清單制度,平等對待各類企業,打好新「僑牌」吸引外資。海南則圍繞自貿港探索國際人才服務管理改革試點、內外資准入協同模式,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沒有法治、信用、公平、開放的營商環境,再多的項目、產業也難以真正轉化為增長實效。當前,一些地方的「遠洋捕撈」「以罰代管」等逐利性執法、選擇性執法、運動式執法,令企業不堪其苦。以包容審慎監管、柔性執法,來呵護關愛企業,共克時艱,是深層次激發發展活力、錘煉經濟韌性的根本。因此,國辦日前專門印發《意見》,嚴格規範涉企行政檢查,防止逐利性、任性檢查,切實減輕企業負擔。